0%

东门之墠

2025年07月05日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佚名

译文

东门之墠
东门之外有片平坦的场地
茹藘在阪
茜草生长在山坡上
其室则迩
你的居所明明近在眼前
其人甚远
你的人却仿佛远在天边
东门之栗
东门外的栗树
有践家室
排列着整齐的房屋
岂不尔思
难道我不想念你吗
子不我即
只是你不肯靠近我

词语注释

墠(shàn):经过整治的郊外平地
茹藘(rú lǘ):即茜草,可作红色染料
阪(bǎn):山坡
迩(ěr):近
践(jiàn):排列整齐的样子
即:靠近,接近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郑国东门的土坡上,茹藘草在斜阳里摇曳成一片茜色。这首《东门之墠》带着先秦民歌特有的质朴与含蓄,将周代青年男女"欲近而不得"的怅惘永远定格在《诗经·郑风》的竹简中。

考古发现的郑国故城遗址显示,东门外确有缓坡地形,与诗中"阪"字相合。茹藘(今称茜草)作为当时重要的红色染料植物,常生长于城郊荒地,其深红的根系恰似诗中灼热却无法传递的相思。青铜器铭文记载的周代婚俗中,"纳采""问名"等礼仪构成的繁复程序,或许正是造成"室迩人远"的社会注脚——那些仅隔一道夯土墙的邻家儿女,往往因礼制约束而不得相见。

"有践家室"四字透露出重要信息:栗树下的屋舍排列整齐,符合西周"里坊制"的居住规划。但整齐的阡陌未能成全相思,最后那句"子不我即"的嗔怨,让两千多年前郑国青年倚门望远的剪影,穿透《周礼》严整的礼乐框架,在《诗经》的草木间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赏析

这首《东门之墠》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咫尺天涯的怅惘,堪称《诗经》中"空间与情感悖论"的经典呈现。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道:"室迩人远,咫尺千里",精准捕捉了诗中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强烈反差。

意象的巧妙经营
诗中以"东门之墠"的土台与"茹藘"(茜草)的红色形成视觉支点,汉代郑玄《毛诗笺注》指出"茹藘之染女红",暗示女子劳作场景。而"阪"(斜坡)的意象,正如宋代朱熹《诗集传》所言:"阪以言其高,见之而不可即",通过地势的高低差异强化可望不可即之感。下章"东门之栗"的果树意象,在《诗经》植物符号系统中常隐喻坚贞,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栗树多实,古以为宜室之征"。

情感的层递深化
首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采用《诗经》典型的"兴而比"手法,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认为此句"言居虽近而行不可得见"。明代戴君恩《读风臆评》特别赞赏末章"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的转折:"前句热,后句冷,如沸汤沃雪",将女子的矜持与怨怼通过反问句式展现得淋漓尽致。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分析这种情感结构:"由客观景物转入主观倾诉,正是民间情歌的典型抒情方式"。

空间的象征意义
台湾学者裴普贤在《诗经评注读本》中指出,诗中"东门"作为城邦交际空间,与"家室"的私密领域形成对照,构成"公-私"的双重场域。而"践"字据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考证应训为"行列整齐",暗示男子家宅近在眼前却秩序森严,这种空间阻隔最终升华为心理屏障。法国汉学家葛兰言在《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认为,该诗展现了"礼制规范下被压抑的情感如何通过自然意象获得释放"。

全诗仅三十二字,却构建起多重情感维度。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论:"《东门》之妙,正在于将'可望不可即'这一人类永恒困境,转化为具体而微的日常图景。"这种以简驭繁的艺术表现力,正是《诗经》历经千年仍动人心魄的奥秘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曰:"'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十字中含无限怅惘。咫尺天涯之感,较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添人间烟火气。"其笔墨点出空间邻近与心理疏离的强烈反差,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密迩写杳远,乃得加倍凄凉"。

近代词学大师俞平伯则特别激赏末章"栗树"意象的运用:"'东门之栗'非闲笔也,栗实坚而多刺,正喻情思之缠绵难解。'有践家室'四字尤妙,既实写居所之整洁,复虚指婚姻之礼备,郑笺所谓'欲为室家之道而未得'者,诚为的解。"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辟蹊径:"'子不我即'之'即'字最耐咀嚼。《说文》云'即,就食也',引申为亲近之意。诗人不言己之不往,反怨彼之不来,与《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同一机杼,皆示矜持处正是情痴处。"

台湾学者屈万里《诗经诠释》特别指出章法之妙:"前章'茹藘'(茜草)伏朱绂之思,后章'栗'实暗谐'慄'心,草木皆着人情。两章皆以'东门'起兴,然由荒阪野草转至庭树家室,空间收束中见情感递进,的是国风比兴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