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我将

2025年07月05日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佚名

译文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
我虔诚献上祭品,有肥美的羊和牛
维天其右之
祈求上天庇佑我们
仪式刑文王之典
庄严遵循文王的典章制度
日靖四方
日日安抚四方百姓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伟大的文王啊,请来享用祭品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我日夜恭敬,敬畏上天的威严
于时保之
因此得到护佑

词语注释

享(xiǎng):祭祀,献祭
右(yòu):通'佑',保佑
刑(xíng):效法,遵循
靖(jìng):安定,安抚
嘏(gǔ):大,伟大
飨(xiǎng):享用祭品
夙夜(sù yè):早晚,日夜

创作背景

周颂·我将,这首承载着周人虔诚与雄心的颂歌,诞生于青铜器泛着冷光的西周初年。当牧野之战的烽烟刚刚散去,新兴的周王朝以《我将》为精神旗帜,在祭天祀祖的袅袅青烟中,完成了一场天人对话的史诗性书写。

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显示,周人常以"丕显文王"自勉,这与诗中"伊嘏文王"的赞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那些镌刻在礼器上的文字与竹简中的诗句,共同诉说着周人以"小邦周"取代"大邑商"后的文化焦虑——如何用德政证明天命转移的合法性?《我将》给出了诗意的答案:在太庙的牺尊俎豆间,精选的牛羊牺牲蒸腾着馨香,"维天其右之"的祝祷声里,暗含着《尚书·洛诰》记载的"仪式刑文王之典"的政治智慧。

学者从甲骨卜辞与金文对比中发现,周人将商代的"帝"崇拜转化为"天"观念,诗中"畏天之威"正是这种宗教改革的文学投射。当祭祀乐官在编钟声中吟唱"日靖四方"时,青铜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的宏愿正在成周洛邑的土地上生长。每一个韵脚都沉淀着历史的分量:这既是告慰文王之灵的安魂曲,更是周公告诫成王的治国箴言,在"夙夜"与"保之"的重复咏叹中,我们听见了《诗经》时代最庄重的天命誓言。

赏析

《周颂·我将》是《诗经》中一篇庄严而虔诚的祭祀乐章,以简练的文字承载着深厚的宗法情感与天命意识。其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展现了周人对文王德行的追慕与对天命的敬畏。

意象构建:牺牲与仪典的神圣性
诗中"维羊维牛"以牺牲意象开篇,朴素的物象背后是隆重的祭祀场景。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我将我享',言奉牲而献之也",牛羊作为"太牢"之礼,既是物质供奉,更是精神象征。而"维天其右之"中"右"通"佑",天命的庇护与牺牲的虔诚形成呼应,构建人神沟通的仪式空间。

情感内核:敬畏与追慕的双重维度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直抒对天威的敬畏,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句"非徒颂祷,实寓戒惧",揭示周人以战兢之心求长治久安的心理。而对文王的礼赞("伊嘏文王")则体现双重情感:既是对先祖"仪式刑文王之典"的效法,又是对"既右飨之"神灵庇佑的感恩。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此篇"于祀天中尤重祀文王",正是周人"以祖配天"观念的体现。

结构艺术:三重复沓的礼乐节奏
全篇采用典型的三段式结构:首段陈牺牲,中段述典章,末段抒敬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指出"日靖四方"句:"此文王所以受天命而佑启我后人者",可见诗句间隐含着因果逻辑——因遵循文王之典,故得天命佑助。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与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追孝-祈福"模式一脉相承。

哲学升华:天命与德行的辩证
诗中"仪式刑"(效法)与"夙夜"(勤勉)二词尤具深意。程俊英《诗经注析》强调:"周人将文王之典与天命相连,体现'以德配天'的思想"。这种对天威的敬畏与对德行的坚持,构成周人独特的伦理-宗教观,为后世"敬德保民"思想埋下伏笔。

此篇虽仅三十五字,却如青铜鼎彝般凝练庄重。在牺牲升腾的烟火中,在"夙夜"不懈的警醒里,我们得以窥见周人如何用最质朴的语言,完成对神圣最深刻的诠释。

点评

《周颂·我将》乃《诗经》中祭祀文王的典重乐章,其辞庄肃雍容,如"黄钟大吕之音,冠冕堂皇之象"(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开篇"我将我享"三句,以叠字"维"字连用,构筑出牺牲丰洁、祀礼隆盛的场景,王夫之《诗经稗疏》赞曰:"'维'字三叠,如见俎豆累累,馨香上达于天"。

诗中"仪式刑文王之典"一句,钱钟书《管锥编》独有会心:"'刑'字妙绝,既效法文王典制,复隐含刑天舞干戚之刚毅,周人以武济文之精神,尽在此一字中"。而"日靖四方"四字,被王国维《观堂集林》评为"有镌刻金石之声,具经纬天地之气",足见周初开国气象。

末章"畏天之威"三句,陈寅恪《金明馆丛稿》有精辟见解:"此非徒然敬畏,实乃宗教意识与政治智慧之交融。'于时保之'四字,道出周人'以德配天'之核心,较之殷商纯粹威惧天命,更显人文理性之觉醒。"近人余冠英《诗经选》则点明其艺术特质:"全篇如青铜鼎彝,质而能腴,简而愈厚,颂体之正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