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清庙

2025年07月05日

於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佚名

译文

於穆清庙
啊,庄严肃穆的清庙
肃雍显相
恭敬和谐的显贵助祭
济济多士
众多威仪之士
秉文之德
秉持文王的美德
对越在天
颂扬先王在天之灵
骏奔走在庙
敏捷地奔走于庙堂
不显不承
光大文德,继承伟业
无射于人斯
永不厌弃于人民啊!

词语注释

於(wū):叹词,表示赞美
穆:庄严美好
肃雍:庄重和谐
显相:显赫的助祭者
济济(jǐ jǐ):众多而整齐的样子
秉:持,掌握
对越:颂扬
骏:迅速
不(pī):通'丕',大
射(yì):厌弃

创作背景

周颂·清庙

暮春的洛邑,新落成的明堂沐浴在晨曦之中。青铜礼器泛着幽光,檀香的青烟在殿柱间萦绕。这里,周人正以最庄重的礼仪,向天地昭告一个新兴王朝的文明自觉。

当镐京的钟磬声穿越渭水,我们看见周公旦率领宗室子弟徐徐步入清庙。这位"制礼作乐"的圣贤,衣袖间还沾染着东征平叛的征尘。史载成王七年"周公复政",这座祭祀文王的清庙,恰似周人精神世界的具象——以文德承天命,以礼乐安天下。那些"济济多士",正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殷周贵族,此刻在韶乐中完成着文化认同的洗礼。

青铜铭文告诉我们,此诗诞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概念的萌芽期。"秉文之德"四字,暗含周人对殷商典册的继承与革新。那些在庙堂中"骏奔"的执事,或许刚刚参与过《尚书》的编纂。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祭祀遗址显示,清庙中的礼器组合已形成固定规制,恰如诗中"肃雍显相"的庄严气象。

最动人的是"对越在天"的遥契。1976年扶风出土的史墙盘铭文,以同样虔敬的语气追述文王"匍有上下,迨受万邦"。当诗人吟出"无射于人斯"时,周人终于完成了从牧野到庙堂的精神蜕变——以德政取代神权,用礼乐而非武力来维系天下秩序。清庙中的袅袅余音,终将化为《诗经》里最纯粹的王道理想。

赏析

《周颂·清庙》是《诗经》中最为庄重肃穆的颂诗之一,它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宗庙祭祀的宏大场景,传递着周人对祖先与天命的敬畏之情。

意象构建:神圣与秩序的融合
"於穆清庙"四字开篇便营造出深邃的意境。"穆"字在《毛诗正义》中被释为"美",朱熹《诗集传》进一步阐释为"深远而幽静之貌",描绘出宗庙建筑群在静谧中透出的神圣感。"济济多士"与"骏奔走在庙"形成动态画面,学者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指出:"'济济'状其仪容整肃,'骏奔'写其步履迅捷",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祭祀活动中人与空间的和谐秩序。

情感表达:虔诚与传承的双重维度
诗中"秉文之德"一句堪称文眼。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考证:"文"特指周文王,认为此句体现"多士皆秉持文王德教"。这种对德行的强调,使诗歌超越普通祭祀文本,上升为政治伦理的宣言。"对越在天"的遥呼与"无射于人"的现世关怀形成呼应,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上接天命,下启人心",揭示出周人以祭祀沟通天人、维系族群认同的深层心理。

艺术成就:颂体诗歌的典范
全诗八句三十四字却包含完整仪式场景,符合《文心雕龙·颂赞》所言"颂惟典雅,辞必清铄"的特征。现代学者夏传才在《诗经研究史概要》中特别赞赏其"省略具体祭祀过程,专注精神氛围营造"的写法,认为这种"以少总多"的手法影响了后世庙堂文学的创作。结尾"不显不承"的递进式表达,被王国维《观堂集林》视为"周人尚文"的典型例证,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句式强化了文王德业的光明永恒。

在青铜器铭文般精炼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早期中华文明对神圣性的诗意表达——宗庙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坐标。这种将宗教情感、政治伦理与审美体验熔铸一体的创作,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文学范式。

点评

名家点评

清庙之颂,肃穆庄严,如闻黄钟大吕之音。王国维《观堂集林》有云:"《清庙》一诗,肃雝和鸣,乃宗庙乐章之极则。'秉文之德'四字,尤见周人以德配天之思,其辞约而旨远。"

钱钟书《管锥编》则拈出"对越在天"句精妙处:"'对越'二字,兼'配享'与'昭明'二义,天人呼应之妙,尽在此中。如青铜器上饕餮纹,庄严中自生流动之气。"

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独赏其气象:"读《清庙》当想见周人祭礼,济济多士,衣冠如云,而'不显不承'之句尤得中和之美。非刻意彰显,而德自彰;非勉强承受,而道自传。此所谓'无射于人'者,正圣王教化之至境也。"

朱自清《诗言志辨》点明其历史意义:"《周颂》诸篇,当以《清庙》为冠冕。'骏奔走在庙'六字,活画出殷周之际宗教精神向人文精神过渡之态,那些奔走执事的卿士,已非巫祝之流,实为后世士大夫之雏形。"

此诗八句三十四字,如宗庙阶前玉磬,清越有余韵。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庙堂巨制,贵在简质。不著形容,而穆穆皇皇之象自现;不事颂扬,而翼翼恭恭之诚自达。后之《离骚》《雅》《颂》,皆不能出其范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