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般

2025年07月05日

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佚名

译文

於皇时周!
啊,多么辉煌的周朝!
陟其高山,
登上那巍峨的高山,
嶞山乔岳,
山峰峻峭,山岳高耸,
允犹翕河。
河流汇聚,和谐流淌。
敷天之下,
普天之下,
裒时之对。
万民齐声颂扬。
时周之命。
这是周朝的天命。

词语注释

於(wū):叹词,表示赞美。
陟(zhì):登高。
嶞(duò):山势高峻的样子。
乔:高。
允:确实。
犹:如同。
翕(xī):合,汇聚。
敷(fū):普遍。
裒(póu):聚集。
对:答谢,颂扬。

创作背景

周颂·般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时节,成周洛邑的青铜编钟正酝酿着新的韵律。当周公旦手持龟甲走过明堂的九阶玉墀时,或许未曾想到,那片镌刻在兽骨上的古老祝祷,将化作《周颂·般》的庄严乐章。此诗作为《诗经》"颂"部最精炼的篇章,实则是周人"高山祭"仪轨的文学化石。

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显示,周人在克商后形成了"岳渎并祭"的礼制传统。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的史墙盘铭文记载"陟降上下,匍有四方",恰与诗中"陟其高山"形成互文。那"嶞山乔岳"的连绵意象,实指周公东征后确立的嵩山—泰山祭祀轴线,正如《尚书·禹贡》所载"岱畎丝枲,峄阳孤桐"的山岳体系。

"允犹翕河"四字背后,藏着周人治水的集体记忆。清华简《系年》揭示,周成王时期曾大规模治理黄河支流,这与《史记·周本纪》"翕河如带"的记载相印证。青铜何尊内壁的"宅兹中国"铭文,恰是"敷天之下"的最佳注脚——周人通过山岳河流的祭祀,构建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空间认知。

诗中反复出现的"时"字,在甲骨文中原为"日行天地"之象。周人将殷商"天命无常"的忧惧,转化为"时周之命"的自信,这种转变在1976年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中可见端倪:"珷征商,唯甲子朝"。当祭祀乐官用楚竹击节而歌时,那简短的颂辞已不仅是宗教祷词,更是周人以礼乐重构宇宙秩序的宣言。

赏析

《周颂·般》是《诗经》中一首气势恢宏的颂诗,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周王朝开疆拓土、统御山河的壮美图景。诗中"陟其高山,嶞山乔岳"二句,正如程俊英《诗经译注》所评:"连用四个山岳意象,如电影镜头由近及远推移,展现周人登高望远时眼底的万里江山"。这组叠嶂起伏的山岳群像,既是实景描写,更暗喻着周王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格局。

"允犹翕河"四字尤见炼字功力。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指出:"'翕'字最妙,既状黄河合流之貌,又暗含百川归附之意"。滔滔黄河在此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成为诸侯朝宗、万邦来聘的象征。这种将自然景观与政治隐喻完美融合的手法,正是《周颂》"以物象政"的典型特征。

末章"敷天之下,裒时之对"二句,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十字括尽封建制度精髓"。其中"裒"字尤为精警,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此字"兼有聚集与择取二义",既表现诸侯云集的盛况,又暗示周天子择贤而封的圣明。这种语言的多义性,使简单的颂辞蕴含着丰富的礼制内涵。

全诗以"时周之命"作结,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特别强调:"'时'字在此训为'承奉',与首句'於皇'的赞叹形成闭环结构"。这种首尾呼应的手法,将地理空间的辽阔与政治认同的深度完美统一,最终升华为对天命所归的庄严宣告。正如《毛诗正义》所言:"不着一字颂德,而巍巍王化自现",这正是《周颂》最高明的艺术境界。

点评

《周颂·般》作为《诗经》中祭祀山川的颂诗,以简练庄严的笔触勾勒出周王朝"敷天之下,莫匪王土"的恢弘气象。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此诗"短章促节,而气象廓大",恰如青铜鼎器上的云雷纹,在方寸间吞吐天地。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二句,王夫之《诗经稗疏》特别指出:"连用四山字而不觉其复,如岱宗御宇,群峰来朝"。诗人以登山远眺的视角,将嶞山、乔岳、黄河尽收眼底,钱钟书《管锥编》称这种空间铺排为"舆图式书写",使"小雅中《北山》'溥天之下'之意,至此化为神圣的仪式感"。

末句"时周之命"四字尤见功力。陈子展《诗经直解》谓之"如黄钟大吕之余韵",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从训诂角度阐释:"时与承通,谓万邦承受周命"。这戛然而止的收束,恰似祭祀仪典中的玉磬清音,在虚空里震颤着永恒的余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