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良耜

2025年07月05日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佚名

译文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锋利的犁头闪闪亮,开始耕作在南亩上。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播下那百样的谷物,种子饱含生机希望。
或来瞻女,载筐及莒
有人前来看望你们,背着方筐和圆箩筐。
其饟伊黍
送来的饭食是黄米饭。
其笠伊纠
斗笠的带子系得牢。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挥舞锄头除杂草,荼蓼野草全除掉。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杂草腐烂作肥料,黍稷庄稼长得好。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收割庄稼嚓嚓响,堆积粮食多又高。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粮堆高得像城墙,排列密得像梳齿。
以开百室,百室盈止
打开所有的粮仓,家家户户粮满仓。
妇子宁止
妻子儿女心安详。
杀时犉牡,有捄其角
宰杀那头大公牛,弯弯牛角硬又长。
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继承先人的传统,延续古老的荣光。

词语注释

畟畟(cè cè):形容农具锋利的样子。
耜(sì):古代农具,类似犁头。
俶(chù):开始。
饟(xiǎng):送饭食给人。
莒(jǔ):圆形的盛物竹器。
镈(bó):古代锄类农具。
薅(hāo):除草。
荼蓼(tú liǎo):泛指田间杂草。
挃挃(zhì zhì):收割庄稼的声音。
栗栗(lì lì):形容粮食堆积很多的样子。
墉(yōng):城墙。
栉(zhì):梳子、篦子的总称。
犉(chún):七尺高的大牛。
捄(qiú):形容角弯曲的样子。

创作背景

西周初年的鎏金岁月里,青铜耒耜破开沃土的声响,正应和着《周颂·良耜》的古老韵律。当周公制礼作乐的政治智慧遇见先民对土地的虔诚,这首镌刻在《诗经》中的农事颂歌,便从宗庙祭坛飘向了青青阡陌。

考古出土的西周耒耜青铜件,犹带"畟畟"深耕的痕迹,与《周礼·考工记》记载的"耜广五寸"相互印证。那些在岐山脚下躬身劳作的农人,以"俶载南亩"的仪式感开启春耕,恰如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中期"裘卫盉"铭文所载,王室对土地经营的重视已融入血脉。

青铜食器簠簋中盛放的黍稷,在诗中化作"其饟伊黍"的温暖画面。湖北随州叶家山出土的西周早期铜方鼎内,碳化的粟粒仍保持着三千年前的饱满,正是"黍稷茂止"的实物注脚。而"其崇如墉"的粮垛,与洛阳发现的战国粮窖遗迹隔空对话,见证着周人"万亿及秭"的丰收祈愿。

当祭祀的牛角"有捄其角"划过暮色,这件融合农事歌谣与宗庙雅乐的作品,最终在《毛诗序》"秋报社稷"的记载中找到归宿。它既是镐京郊外耒耜相闻的劳动号子,更是青铜编钟里回荡的永恒礼赞——在周人"以似以续"的传承中,将农耕文明的血脉,铸成了永恒的诗行。

赏析

《周颂·良耜》是《诗经》中一首歌颂农业生产的乐歌,以简练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周代农耕社会的劳动场景与丰收喜悦。全诗通过具象的农事意象和层递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先民对土地的深情与对传统的敬畏。

意象的层递与劳动的韵律
诗歌以"畟畟良耜"开篇,锋利的农具声如音符,奠定劳动节奏。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畟畟'摹声,'俶载'绘形,农人弯腰执耜的剪影跃然纸上。"中段"其笠伊纠,其镈斯赵"的细节描写,戴斗笠的农人与挥锄的动作构成动态画卷,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如见千耦其耘之状"。而"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的对比意象,揭示自然循环的奥秘,腐草为肥的智慧暗含其中。

情感的升华与仪式的庄严
从"获之挃挃"到"百室盈止",连用"挃挃""栗栗"等叠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状禾积之声貌,丰收之欢愉尽在音律中。"当谷物堆成城墙般高耸,家族团聚的安宁("妇子宁止")将情感推向高潮。末章杀牛祭祀的场景尤为庄重,"有捄其角"的弯曲牛角象征虔诚,朱熹《诗集传》解读:"以似以续者,谓续先祖之祀。"这种对农耕传统的延续,彰显周人"慎终追远"的集体意识。

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强调:"全诗暗含'付出-回报'的农耕伦理,劳动与祭祀构成闭环。"从播种到丰收,从个体劳作到宗族共享,最终回归对"古之人"的追慕,完成物质生产与精神传承的统一。这种"颂不忘箴"的特质,使《良耜》超越单纯的农事诗,成为周代礼乐文明的生动注脚。

点评

《周颂·良耜》乃《诗经》中极富农耕气象之篇章,其文字如耒耜入土,既深且醇。清代学者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曰:"'畟畟'二字,摹写耕器入土声,恍然如闻上古农事之音",一语道破开篇"畟畟良耜"中蕴藏的原始生命力。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赏其叙事节奏:"自耜耕而播种,自除草而丰收,终至'百室盈止',如观连环画幅,农事次第宛在目前。"诗中"其崇如墉,其比如栉"八字,尤为历代评家激赏。王国维《观堂集林》谓此句:"以城垣喻粮垛,以梳齿比禾束,使稼穑之盛顿生雄浑气象。"

末章"杀时犉牡"之祭祀场景,陈子展《诗经直解》点明其深意:"非止报秋收之喜,实含生生不息之祈。'续古之人'四字,将农耕文明之血脉,绾结于天地古今之间。"当代学者扬之水更以诗家眼光赞叹:"'其笠伊纠'三句,写农人戴笠挥锄,寥寥数笔竟成永恒剪影,使三千年后读者犹见周人耕作之姿。"

此篇最妙处,在于将农耕文明的循环节奏——播种、耕耘、收获、祭祀,熔铸为文字的金色年轮。正如朱熹《诗集传》所言:"颂不忘耕",朴素字句间,自有先民对土地的永恒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