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堂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八牖晨披,五精朝奠。雾凝璇篚,风清金县。
神涤备全,明粢丰衍。载絜彝俎,陈诚以荐。

佚名

译文

八牖晨披,五精朝奠
清晨打开八扇窗,向五方神灵献上晨祭
雾凝璇篚,风清金县
薄雾笼罩玉饰的祭器,清风拂过悬挂的金钟
神涤备全,明粢丰衍
祭品洁净完备,晶莹的谷物丰盛满溢
载絜彝俎,陈诚以荐
恭敬地摆好礼器,满怀虔诚地献上祭品

词语注释

牖(yǒu):窗户
五精:五方神灵,指天地五方的神明
璇篚(xuán fěi):用美玉装饰的竹制祭器
金县(xuán):悬挂的金属乐器,此处指编钟
粢(zī):古代祭祀用的谷物
彝俎(yí zǔ):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创作背景

《明堂乐章·雍和》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金色晨光中,唐玄宗李隆基立于明堂玉阶之上。这座象征"天人合一"的礼制建筑,在初唐历经高宗、武后两代营建,至开元时已成为王朝祭祀体系的核心场域。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亲制《明堂乐章》十二首,此《雍和》篇正是晨祭仪轨的凝练写照。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八牖雕窗,礼官以五方帝神对应之精玉(《周礼》郑玄注"五精"为苍、赤、黄、白、黑五色祭玉)行朝奠之礼。杜佑《通典》详录此时"雾凝璇篚"之象——织有云纹的竹篚承露凝雾,与青铜编钟(金县)清越之声交织成神圣时空。诗人用"凝""清"二字,将武德年间《贞观礼》与显庆年间《显庆礼》关于明堂仪制的百年争论,化作晨光中和谐的画面。

"神涤备全"暗合《礼记·祭统》"修除涤濯"的仪式传统,而"明粢丰衍"则呼应开元二十四年《令礼官议明堂制度诏》中"粢盛丰备"的要求。太常卿所执彝俎(《新唐书·礼乐志》载其形制"四足如案"),承载的不仅是祭品,更是玄宗重构礼乐秩序的宏愿。末句"陈诚以荐"四字,恰如张说《大唐祀封禅颂》所云"天子备法驾登山,以诚荐享",将盛唐气象凝练为仪式中的虔诚姿态。

此篇虽仅三十二字,却折射出开元礼制改革中"因循古礼,参酌今仪"(《唐会要》卷十二)的复杂进程。那些璇篚金县的叮咚声响,终随着安史之乱的烽火消散,唯留文字间雍容的气度,见证着华夏礼乐文明最后的黄金时代。

赏析

这首《明堂乐章·雍和》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唐代皇家祭祀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天人感通的宗教氛围与虔诚庄严的情感基调。

意象建构上,诗人通过多重感官意象营造出神圣空间:"八牖晨披"以建筑意象展现明堂的恢弘格局,学者傅璇琮指出"八牖象征八方来风,体现《周易》'天地节而四时成'的宇宙观";"雾凝璇篚"中玉器与晨雾的意象组合,被叶嘉莹解读为"以物质之晶莹喻精神之纯洁"的典型唐代美学表达。特别是"风清金县"的视听通感,陈贻焮在《唐诗论丛》中盛赞其"十字之间,既有钟磬悬鸣的听觉意象,又含晨风拂过的触觉感受"。

情感表达方面,全诗呈现递进式升华。前四句通过"晨披""朝奠"等时间意象,构建出"天人时序相应"(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庄严感;后四句"神涤""明粢"等祭品描写,则体现《礼记》"致斋三日,思其居处"的虔诚。葛晓音特别指出"载絜彝俎"中"絜"字双关,既指祭器洁净,又暗含"絜诚之道"的精神内核,这种"物质准备与精神修为的统一"正是盛唐祭祀文学的特征。

在艺术手法上,作品遵循"六义"中的"颂"体传统。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该诗"四言八句,章法谨严,前四句写空间秩序,后四句述礼仪程序,暗合《诗经·颂》'始条理终条理'的结构智慧"。诗中"璇篚""彝俎"等礼器意象,莫砺锋指出实为"以物质符号构建精神象征系统",这种写法源自《楚辞·东皇太一》的祭祀书写传统。

全诗最终在"陈诚以荐"达到情感高潮,霍松林《唐诗鉴赏集》评此句:"'诚'字乃诗眼,将器物之美、礼仪之盛统统收束于赤诚之心,体现唐人'祭神如神在'的宗教态度。"这种将物质丰衍("丰衍")与精神虔敬("载絜")相结合的境界,正是《贞观礼》"敬尽而文备"理念的完美诗化呈现。

点评

《雍和》作为明堂乐章中"五郊乐章"之一,以雍容典雅的笔触勾勒出祭祀场景的庄严肃穆。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评点此作:"八牖五精之对,雾凝风清之偶,非但工整如画,更得天人交感之妙。"诗中"雾凝璇篚,风清金县"二句尤为后世称道,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璇篚承雾而愈显其华,金县得风而更彰其清,十字写尽祭器在晨光中的灵韵。"

明代文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其用典艺术:"'明粢丰衍'化用《周礼·天官》'祭祀共其明粢'而不着痕迹,'载絜彝俎'暗合《诗经·行苇》'洗爵奠斝'之典,使青铜礼器在文字间焕发古雅光泽。"当代学者叶嘉莹则从仪式美学角度解读:"全篇以'晨披''朝奠'为经,以'涤备''陈诚'为纬,将时空的秩序感与心灵的虔敬感编织成流动的礼乐画卷。"

此诗最妙处在于器物描写中暗藏气象,正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言:"盛唐祭祀诗贵在器物有魂,'神涤''载絜'四字,使静物具沐浴天光之动态,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那晨雾中微光的祭篚,清风里轻颤的钟磬,在千年后的文字中仍泛着神圣的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