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乐章·雍和》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金色晨光中,唐玄宗李隆基立于明堂玉阶之上。这座象征"天人合一"的礼制建筑,在初唐历经高宗、武后两代营建,至开元时已成为王朝祭祀体系的核心场域。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亲制《明堂乐章》十二首,此《雍和》篇正是晨祭仪轨的凝练写照。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八牖雕窗,礼官以五方帝神对应之精玉(《周礼》郑玄注"五精"为苍、赤、黄、白、黑五色祭玉)行朝奠之礼。杜佑《通典》详录此时"雾凝璇篚"之象——织有云纹的竹篚承露凝雾,与青铜编钟(金县)清越之声交织成神圣时空。诗人用"凝""清"二字,将武德年间《贞观礼》与显庆年间《显庆礼》关于明堂仪制的百年争论,化作晨光中和谐的画面。
"神涤备全"暗合《礼记·祭统》"修除涤濯"的仪式传统,而"明粢丰衍"则呼应开元二十四年《令礼官议明堂制度诏》中"粢盛丰备"的要求。太常卿所执彝俎(《新唐书·礼乐志》载其形制"四足如案"),承载的不仅是祭品,更是玄宗重构礼乐秩序的宏愿。末句"陈诚以荐"四字,恰如张说《大唐祀封禅颂》所云"天子备法驾登山,以诚荐享",将盛唐气象凝练为仪式中的虔诚姿态。
此篇虽仅三十二字,却折射出开元礼制改革中"因循古礼,参酌今仪"(《唐会要》卷十二)的复杂进程。那些璇篚金县的叮咚声响,终随着安史之乱的烽火消散,唯留文字间雍容的气度,见证着华夏礼乐文明最后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