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长安郊外,青穹如盖笼罩四野,祭坛周围的松柏在风中发出肃穆的声响。乐工们调试着编钟的音律,太常寺的官员正将新誊写的歌辞呈送御览——这是贞观十四年(640年)的某个清晨,《五郊乐章·肃和》即将作为唐代"五郊迎气"礼制中的重要乐章,在即将到来的立夏祭祀中首次奏响。
《周礼·春官》记载的"凡乐,圜钟为宫"制度,此刻在太史令傅仁均修订的《贞观礼》中得到了新的诠释。唐太宗诏令魏徵、虞世南等十八学士重订郊庙歌辞,要求"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这首四言十六字的短章,暗合《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深意,其"气调四序"的意象,既承袭了汉代《郊祀歌》"四时顺宜"的传统,又融入了贞观年间"以礼导和"的政治理想。
当祭祀的燔柴升起袅袅青烟,乐章中"宅中图大"的恢弘气象,恰与长安城太极殿的鸱尾在朝阳中交相辉映。太常博士们注意到,歌辞将《周易》"至哉坤元"的哲学观与《诗经》"穆穆厥声"的雅乐传统完美结合,正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载:"采三代之英华,成一代之典制"。那些在风中摇曳的玉瑄流苏,仿佛正在应和着"时雍道泰"的太平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