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眇眇方舆,苍苍圜盖。至哉枢纽,宅中图大。
气调四序,风和万籁。祚我明德,时雍道泰。

佚名

译文

眇眇方舆,苍苍圜盖
浩渺的大地,苍茫的圆天
至哉枢纽,宅中图大
伟大的中心啊,居其中而谋宏远
气调四序,风和万籁
气息调和四季,和风拂动万物
祚我明德,时雍道泰
赐福我们明德,时代和谐大道安泰

词语注释

眇眇(miǎo miǎo): 形容遥远或浩渺
方舆: 大地的别称
圜盖(huán gài): 指天穹,古代认为天圆如盖
枢纽(shū niǔ): 关键、中心
四序: 指春夏秋冬四季
万籁(lài):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祚(zuò): 赐福、保佑
时雍: 时代和谐太平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郊外,青穹如盖笼罩四野,祭坛周围的松柏在风中发出肃穆的声响。乐工们调试着编钟的音律,太常寺的官员正将新誊写的歌辞呈送御览——这是贞观十四年(640年)的某个清晨,《五郊乐章·肃和》即将作为唐代"五郊迎气"礼制中的重要乐章,在即将到来的立夏祭祀中首次奏响。

《周礼·春官》记载的"凡乐,圜钟为宫"制度,此刻在太史令傅仁均修订的《贞观礼》中得到了新的诠释。唐太宗诏令魏徵、虞世南等十八学士重订郊庙歌辞,要求"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这首四言十六字的短章,暗合《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深意,其"气调四序"的意象,既承袭了汉代《郊祀歌》"四时顺宜"的传统,又融入了贞观年间"以礼导和"的政治理想。

当祭祀的燔柴升起袅袅青烟,乐章中"宅中图大"的恢弘气象,恰与长安城太极殿的鸱尾在朝阳中交相辉映。太常博士们注意到,歌辞将《周易》"至哉坤元"的哲学观与《诗经》"穆穆厥声"的雅乐传统完美结合,正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载:"采三代之英华,成一代之典制"。那些在风中摇曳的玉瑄流苏,仿佛正在应和着"时雍道泰"的太平咏叹。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宏阔的宇宙视角开篇,"眇眇方舆,苍苍圜盖"二句化用《淮南子》"天圆地方"的典故,通过叠字"眇眇"与"苍苍"的复沓吟咏,构建出天地浩渺的视觉意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得汉魏乐府遗韵,以简淡之笔绘乾坤气象"。

"至哉枢纽"四句转入天人感应的哲学表达。《周礼·春官》郑玄注云:"郊祀者,所以通天人之际",诗中"气调四序"正暗合《礼记·月令》"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的宇宙秩序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文学史》指出,此处将自然节律与政治伦理相融通,体现"典型的盛唐天人合一思想"。

末联"祚我明德"二句,源自《诗经·大雅》"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的颂圣传统。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分析道:"'时雍道泰'四字浓缩贞观之治的理想,以《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为精神内核"。风与万籁的听觉意象,与"道泰"的政治隐喻形成通感,展现礼乐文化中"声教讫于四海"的教化理念。

全篇在空间上构成"天地-四时-人世"的垂直结构,时间上形成"永恒-循环-当下"的叙事脉络。台湾学者柯庆明在《论唐代郊庙歌辞的宇宙意识》中盛赞:"二十字间包蕴三才之道,肃穆雍容处尤见庙堂气象,诚所谓'律吕阴阳,各得其正'者也"。这种将宇宙图式转化为道德审美的创作手法,正是初唐雅乐歌辞的典型特征。

点评

《五郊乐章·肃和》以"眇眇方舆"开篇,气象宏阔,如张说所评:"四语包举乾坤,帝王气象自见"。其"气调四序,风和万籁"一联,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赞叹:"十字写尽太平气象,非开天盛世不能道此"。

李因笃《汉诗音注》特别推崇结句:"'祚我明德'二语,典重高华,直追《雅》《颂》,郊庙诗中麟角也"。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总评云:"肃穆庄严中寓流动之致,此真得中和之正声,非虚美也"。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则从文学史角度指出:"此篇实为初唐庙堂诗典范,将魏晋玄言诗的宇宙意识与宫廷诗的典丽形式完美融合"。钱钟书《谈艺录》更以"理趣与声律俱胜"称许之,谓其"以哲理为筋骨,以音律为肌肤,遂成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