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昭和

2025年07月05日

道洽二仪交泰,时休四宇和平。
环珮肃于庭实,钟石扬乎颂声。

佚名

译文

道洽二仪交泰
大道和谐,天地交融安泰
时休四宇和平
时世美好,四方和平安宁
环珮肃于庭实
玉佩轻响,庄重充满庭院
钟石扬乎颂声
钟磬齐鸣,颂扬之声远扬

词语注释

二仪:指天地。
交泰:指天地之气交融,万物通泰。
四宇:指四方天下。
环珮(huán pèi):古代贵族佩戴的玉饰,行走时碰撞发声。
钟石:钟和磬,古代乐器。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昭和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四海升平,礼乐大兴。此诗为太庙祭祀乐章,属"郊庙歌辞"一类,专用于皇家宗庙典仪。

历史语境

  1. 礼乐制度:唐代承周制,以"治定制礼,功成作乐"为纲。玄宗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修订《大唐乐》,此篇或为其中乐章,以钟磬雅乐颂扬祖德。
  2. 天宝气象:诗中"二仪交泰""四宇和平"暗合《周易》"天地交泰"之象,折射开元末期"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富庶景象,亦隐含对"昭代"(清明时代)的礼赞。

艺术特质

  • 仪式美学:"环珮肃庭""钟石扬颂"以玉器轻鸣、金石和鸣的听觉意象,构建庄严肃穆的祭祀空间。
  • 政治隐喻:将自然宇宙秩序(二仪)与人世治世(四宇)并提,暗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彰显皇权天授的正统性。

此诗非独为文学创作,实为盛唐礼乐文明的缩影,其华章丽句背后,是帝国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礼治理想的追求。

赏析

这首《昭和》以宏大的时空视角开篇,"道洽二仪交泰"化用《周易》"天地交泰"的典故,将天地阴阳和合之道具象为庄严的礼乐仪式。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二仪交泰'四字构筑起通贯天人的仪式空间,使庙堂祭祀获得宇宙论的崇高意义"。

"时休四宇和平"句中的"休"字尤为精妙,既指美善的时运,又暗含天赐福佑之意。傅璇琮在《唐代文学与宗教》中评点:"诗人用'休'字将时间神圣化,使当下的太庙祭祀成为承载天命的神圣时刻"。四宇和平的图景,既是现实政治清明的写照,也是祭祀者心中的理想境界。

后联转入具体仪典场景,"环珮肃于庭实"通过玉器碰撞的肃穆声响,构建出视觉与听觉交融的祭祀空间。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赞赏此句:"'肃'字既状佩玉之音,又传参礼者恭谨之态,一字而具双重意象"。钟磬之声与颂诗交相应和,形成《礼记·乐记》所谓"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的礼乐境界。

全诗以"颂声"作结,呼应《诗经》"颂"体的传统。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诗人将物质性的礼器(钟石)与精神性的颂声并置,完成从器物层面向精神层面的升华"。这种由天地至庙堂,再至人心的情感脉络,典型体现了唐代庙堂诗歌"气象浑厚而意态庄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语)的美学特征。

点评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昭和

诗词原文:

道洽二仪交泰,时休四宇和平。
环珮肃于庭实,钟石扬乎颂声。

名家点评: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此章以简净之笔写雍穆之象,'二仪交泰'四字已包举天地和气。后二句尤得庙乐精髓,环珮钟石之音,恍在耳畔,所谓'颂不忘规'者。"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六言古体最易板滞,此作却流动如珠。'肃'字'扬'字相对而出,一收一放间,尽显祭祀乐章庄重飞扬之妙,的是盛世元音。"

  • 近人龙榆生《唐宋乐府研究》
    "郊庙歌辞贵在气象浑成,此章十字句皆含乾坤清朗之意。'环珮肃庭'见礼之敬,'钟石颂声'见乐之和,深得太庙乐章'敬而不慑,和而不流'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