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长发舞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大唐宫阙,金銮殿前缭绕着沉水香的青烟,礼官手持牙笏缓缓唱诵《长发舞》的篇章。这首郊庙乐章诞生于开元盛世的宗庙祭祀场景,彼时唐玄宗亲制《享太庙乐章》十六首,以"长发"为名暗合《诗经·商颂》"浚哲维商,长发其祥"的典故,将周代祭祀乐舞的庄重基因注入盛唐的礼乐血脉。
"睿哲维唐"四句如青铜编钟般浑厚,道出李唐王朝受命于天的正统性。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庙祭祀时需奏"文舞",舞者执籥秉翟,以"长发"象征宗族血脉绵延不绝。玄宗特意在乐章中嵌入"本支百代"的意象,既暗指《毛诗正义》"本宗百世不徙"的周礼传统,又呼应武德年间裴寂奏议中"肇开王业,长发其祥"的建国记忆。
当编钟与特磬在太庙殿陛间共鸣,"配天载德"的唱颂便有了双重时空的叠印。天宝年间修订的《大唐开元礼》详细记载,此章用于太祖室奠献环节,舞者八佾演绎的不仅是《周易》"就日重光"的卦象,更是贞观以来"七庙观德"的礼制实践。那"申锡无疆"的尾韵里,分明回荡着《礼记·祭统》"福禄攸降,申锡无疆"的古老祝祷,在盛唐的琉璃鸱吻下获得新的生命。
这组乐章最终被收录于《乐府诗集》郊庙歌辞部,其金石般的文字背后,凝固着开元礼官斟酌三礼的晨昏,乐工调试五音的专注,以及那个将《周礼》理想化作太庙编钟声的辉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