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骊山脚下,太清宫的琉璃瓦映着淡薄天光。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玄宗梦遇老子获授灵符,遂改桃林县为灵宝县,敕令诸州立玄元皇帝庙。长安太清宫落成时,白玉阶前缭绕的不仅是龙脑香的青烟,更是一个王朝对"圣祖"的虔诚想象。
李隆基亲制《冲和》乐章那日,太乐署的钟磬在晨光里调试了七遍。乐工们记得天子执象牙圭板的手指微微颤动——这是将道教清音与周礼雅乐熔铸的尝试。"虚无结思"四字甫一出口,殿外恰好掠过鹤群,仿佛老子骑青牛过函谷时遗落的玉珮叮咚。
礼官以匏爵替代青铜祼鬯,香案上却仍按《开元礼》陈设八簋。当灵车(象征老子圣驾)的幡幢转入甬道,笙箫声里忽然混入西域贡来的筚篥。这种刻意的音律冲突,恰似盛唐气象的隐喻:在恪守"歌以颂德"的礼制传统时,总忍不住让胡旋舞的节奏从庙堂仪轨的缝隙间流泻而出。
史载乐章奏毕时,有紫气绕梁三匝。但《册府元龟》里更真实的细节是:次日早朝,玄宗令吴道子重修老子画像,要求将"义感昭临"的凛然与"庆垂愔愔"的宁和并现于绢素。这幅最终悬挂在太清宫壁上的杰作,眼角皱纹里藏着安史之乱前最后的太平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