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昭德舞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文考,源浚派长。汉称诞季,周实生昌。
奄有四海,超彼百王。笙镛迭奏,礼物荧煌。

佚名

译文

肃肃文考,源浚派长
庄严肃穆的先父文王,源头深远,支流绵长。
汉称诞季,周实生昌
汉人称颂他诞育贤子,周朝因他而真正昌盛。
奄有四海,超彼百王
广拥天下四海,超越历代君王。
笙镛迭奏,礼物荧煌
笙与镛钟交替奏响,祭品光辉璀璨。

词语注释

肃肃:庄重肃穆的样子。
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此处指周文王。
浚(jùn):深。
派:水的支流,引申为后代。
诞季:诞育贤能的子孙。季,指子孙。
奄有:完全拥有。奄,覆盖。
笙镛(shēng yōng):笙是一种管乐器,镛是大钟。
荧煌:光辉闪耀。

创作背景

暮春的建康城烟柳垂丝,太庙檐角的风铃在微风中轻响。梁武帝萧衍身着十二章纹冕服立于丹墀之上,礼官正将新制的《昭德舞》乐谱呈于案前。这支用于祭祀梁文帝的庙乐,承载着对开国先皇的追慕,更暗含着一个新兴王朝对礼乐正统的渴求。

史载天监初年"诏百官议定郊庙雅乐",实有深意。南朝齐梁嬗代之际,萧衍以"禅让"之名得天下,尤需通过礼乐建构其正统性。《昭德舞》中"汉称诞季,周实生昌"之句,巧妙将文帝萧顺之比作周文王,既避僭越之嫌,又暗喻梁室承周德之盛。乐官精心设计的"笙镛迭奏",实为模仿《周礼》"钟鼓喤喤,磬筦将将"的古典秩序。

当编钟与玉磬在太庙次第响起,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烛火中明灭。舞者执羽籥而动的瞬间,我们仿佛看见:一个从战火中走来的王朝,正试图用最优雅的方式,在《韶》《武》的余韵里寻找自己的位置。那些金声玉振的乐章,终究是写给历史的情书,在"奄有四海"的颂声里,藏着对永恒的不懈追问。

赏析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昭德舞》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构建出一幅礼乐交融的盛世图景。开篇"肃肃文考"四字,以叠词强化肃穆氛围,《乐府诗集》评其"如黄钟大吕之音,奠定宗庙祭祀的崇高基调"。诗人用"源浚派长"隐喻王朝正统性,以水文意象勾连血脉传承,暗合《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创作理念。

次联巧用汉周典故,"诞季""生昌"二字浓缩历史兴替。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以缩地术笔法,将刘邦、姬昌的创业之功凝为镜像,既彰显梁朝承天命的正统性,又暗含超越前代的雄心"。这种双关手法在祭祀文学中颇为精妙,既符合《文心雕龙》"约文以总录"的颂体要求,又赋予仪式文本历史纵深。

"奄有四海"句如金石掷地,学者葛晓音认为:"'奄'字极具张力,既表现疆域之广,又暗含天命攸归的迅疾,与《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形成文本呼应"。后接"超彼百王"的豪迈宣言,恰如《礼记·乐记》所述"王者功成作乐"的典型体现。

末联转向感官描写,"笙镛迭奏"营造出《周礼》"六乐相和"的立体音画。礼学专家彭林特别激赏"荧煌"二字:"既描摹祭器金玉之光,又暗喻德行之辉,物象与心象在此完美统一"。这种通感手法,使静态的礼器焕发出动态的精神光芒。

全篇贯穿着《诗经》"肃雍显相"的礼乐精神,在四言古体中注入流动的气韵。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颂体之妙,在庄严中见飞动",此诗正是通过时空的交叠、声色的交融,将程式化的庙堂文学升华为承载集体情感的艺术精品。

点评

《梁太庙乐舞辞·昭德舞》以"肃肃文考"开篇,四言古体如黄钟大吕,其辞约而旨丰,其韵远而神凝。昔刘勰《文心雕龙》有云:"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此篇恰得《诗经》庙堂雅颂之遗韵,庄重肃穆中见飞动之势。

**王夫之《古诗评选》**尝论:"梁武庙乐辞,气象宏远,'奄有四海,超彼百王'二句,有吞云吐月之概,虽仿《周颂》而骨力过之。"其评点尤重"笙镛迭奏,礼物荧煌"之结句,谓:"金石之声与珠玉之光交迸,使典重之体生璀璨之姿。"

**沈德潜《说诗晬语》**则称此篇:"源浚派长四字,已摄三代礼乐精髓。汉周对举非徒夸诞,实见文化薪传之脉络。"其特别激赏"肃肃文考"之起笔,以为"肃肃二字如见宗庙深邃,文考之灵俨然临之"。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另具只眼:"'笙镛迭奏'句最耐寻味,不写具体音声而用'迭奏'二字,使千年后读者犹闻黄门鼓吹交替迭起之状,此正古人所谓'不写之写'。"更指出"荧煌"二字源自《汉书·礼乐志》,然化用如新,"如见鼎彝金翠交相辉映于烛影之中"。

此篇虽为庙堂乐章,然**朱光潜《诗论》**以为:"礼乐精神贯注处,正是最深沉之审美体验。'超彼百王'非虚誉,实乃以诗性语言重构历史时空,使祭祀者刹那接通千古。"其说揭示出郊庙歌辞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仪式性的框架中,迸发出永恒的诗意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