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七迎武舞

2025年07月05日

赫赫玄功被穹壤,皇皇至德洽生灵。
开基拨乱妖氛廓,佐命宣威海内清。

佚名

译文

赫赫玄功被穹壤
显赫的功绩覆盖天地
皇皇至德洽生灵
伟大的德行润泽万物
开基拨乱妖氛廓
开创基业平定乱世,邪气消散
佐命宣威海内清
辅佐天命宣扬威德,四海清平

词语注释

穹壤(qióng rǎng):天地
皇皇(huáng huáng):伟大光明
洽(qià):润泽
妖氛(yāo fēn):邪恶之气
佐命(zuǒ mìng):辅佐天命

创作背景

关于《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七迎武舞》的创作背景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洛阳南郊巍峨的明堂落成,这座融合天文意象的礼制建筑,成为武周政权"君权神授"的象征。在此背景下创作的《享清庙乐章》十首,以宏大的乐章结构重构了李唐旧有的郊庙祭祀体系,第七首《迎武舞》正是其中彰显武力正统性的核心篇章。

"赫赫玄功被穹壤"开篇即以《周易》"玄功"意象勾连天地,暗合武则天《臣轨》中"天人合发"的执政理念。史载武后亲祀明堂时"备法驾,合祭天地",此句正是对永昌元年(689年)那场盛大仪式的文学投射。"开基拨乱"四字尤具深意,《资治通鉴》载武则天以周代唐时宣称"唐运已终,革命维新",诗中"妖氛"实指被颠覆的李唐旧秩序,而"佐命宣威"则呼应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叛乱平定后《平寇颂》的叙事传统。

乐章中"皇皇至德"的表述,实为对《尚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的化用。武则天曾命学士编纂《孝子传》《烈女传》以重构儒家伦理,此处的"洽生灵"正是对其《建言十二事》中"劝农桑、薄赋徭"政策的诗意升华。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2005号《沙州图经》记载,此乐章演奏时配以"武舞六十四人,左执干戚,右执弓矢",与《旧唐书·音乐志》载武舞"象其武功"的记载互为印证,形成文本与仪轨的双重神圣化叙事。

在武周革命的历史语境下,这首看似典雅的郊庙乐章,实为以《周礼》为外衣的政治宣言。当编钟与玉磬在金枢玉衡的明堂中回响时,那些被鎏金文字包裹的"穹壤""海内"意象,正在完成从李唐到武周的话语权力转移。

赏析

这首《迎武舞》以雄浑典雅的笔触,歌颂了武则天时期的国家气象与政治功绩。诗歌开篇"赫赫玄功被穹壤"便以天地为幕布,将武周政权的功业提升至宇宙维度。"赫赫"与"皇皇"的叠词运用,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感,犹如庙堂雅乐的鼓点,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特别指出:"此类叠字在郊庙歌辞中的运用,既强化了祭祀的庄严性,又暗合武舞的韵律特征"。

诗歌意象系统构建精妙,"穹壤"与"生灵"形成空间的对仗,自上而下的恩泽覆盖天地人三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点道:"'妖氛廓'与'海内清'的意象转换,生动再现了从乱世到治世的政治叙事,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是初唐庙堂文学的典型范式"。其中"开基拨乱"四字,凝练地概括了武则天以周代唐的历史转折,而"佐命宣威"则暗喻其通过《大云经》等构建的政治神话。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摒弃个人化抒情,呈现出标准的"颂圣"特质。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宋诗歌论集》中分析:"'洽生灵'三字透露出儒家'德被苍生'的理想政治图景,这种将统治者功德自然化的表述,实为对武周政权合法性的诗意论证"。全诗通过"玄功""至德"等神圣化表述,将政治功业升华为近乎宗教性的存在,与武则天时期频繁进行的封禅、明堂祭祀等活动形成文本与仪式的互文。

诗歌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以文为舞"的艺术尝试。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强调:"该诗实为可舞之文,'拨乱''宣威'等动词的选择,暗含武舞的动作编排,使文字成为舞蹈的脚本"。这种文学与表演艺术的融合,展现了初唐宫廷文化"文治武功"的双重追求,也为后世研究唐代雅乐舞提供了珍贵的文本参照。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章曰:
"武后此作,气象雄浑,'赫赫''皇皇'二联,如黄钟大吕之响,尽显开基之威。虽女主临朝,而笔力遒劲处不让须眉,'妖氛廓''海内清'六字,尤见拨乱反正之魄力。"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郊庙歌辞贵庄重,此章以'穹壤''生灵'对举,得天人交感之妙。'佐命宣威'句,虽颂武功而含克制,非夸诞之辞,盖庙堂雅音正格也。"

近人闻一多《唐诗杂论》论及:
"武氏乐章,以金石之声写开国气象。'开基拨乱'四字如斧钺铿锵,然细味'洽生灵'三字,又见其以文治自诩之意,非纯恃武力者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