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福和

2025年07月05日

祀既云毕,明灵告旋。礼洽和应,神歆福延。
动植咸若,阴阳不愆。锡兹纯嘏,天子万年。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福和
郊庙祭祀之歌。祭祀九宫贵神的乐章。福佑祥和
祀既云毕,明灵告旋。
祭祀仪式已经完成,神明告知即将归返。
礼洽和应,神歆福延。
礼仪和谐相应,神明欣然赐福延续。
动植咸若,阴阳不愆。
万物各得其所,阴阳调和无差错。
锡兹纯嘏,天子万年。
赐予这纯粹的福佑,愿天子万年长存。

词语注释

歆(xīn): 欣然享受
愆(qiān): 差错,过失
锡(cì): 赐予
嘏(gǔ): 福佑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圜丘祭坛上缭绕着沉水香的青烟。乐工们调试着编钟的青铜音柱,太常寺的礼官正以朱笔校勘《大唐开元礼》的仪注——这是天宝三年(744年)的一次特殊祭祀,玄宗皇帝为九宫贵神亲定《福和》乐章,鎏金香炉里升腾的烟篆,恰似乐章中"礼洽和应"的具象呈现。

九宫贵神的祭祀体系实为盛唐气象的宗教投影。据《旧唐书·礼仪志》载,玄宗将北斗九星与人皇九宫相配,在长安城东南隅筑九宫坛,每岁孟春、孟秋,太祝都要奉"天子万年"的祝文致祭。杜佑《通典》特别记载,这些乐章需用"黄钟为宫,三奏;太簇为角,一奏"的雅乐规制,乐舞生们踏着"动植咸若"的节奏,将星斗运行的宇宙韵律转化为可见的仪式美学。

乐章中"阴阳不愆"的庄严宣告,实与开元年间《大衍历》的颁行遥相呼应。僧一行测算的历法数据与九宫祭祀的时空坐标精密咬合,正如张说在《大唐祀封禅颂》中所言:"敬若天意,四海会同"。当歌队唱到"锡兹纯嘏"时,太史局的官员正记录着紫微垣的星象变化,那些鎏金青铜祭器上的云雷纹,仿佛也随着"神歆福延"的祝颂微微颤动。

在这短暂的仪式时空里,盛唐的礼乐制度、天文历法与宗教信仰,都凝结成《福和》乐章中十六个字的璀璨结晶。正如王维在《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所描绘的"太阳升兮照万方"——九宫坛上的每一缕香烟,都是大唐天子与星辰对话的秘符。

赏析

这首《福和》乐章以精炼的文字构筑起庄严而灵动的祭祀场景,恰如《乐府诗集》所评:"唐祀九宫贵神乐,皆以四言为体,简而能庄"。诗中"祀既云毕,明灵告旋"二句,通过"云""旋"的轻盈意象消解了祭祀仪式的沉重感,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种笔法:"以流云之态写神道之事,肃穆中自见飘逸"。

"礼洽和应"四字暗含天人感应的哲学观照,《唐代礼乐制度研究》指出:"'洽'字既指礼仪周备,又暗喻天地之气交融"。后续"神歆福延"的递进式表达,将祭祀目的由"享神"自然过渡到"降福",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十字中见因果流转,有《诗经·楚茨》遗韵"。

诗中"动植咸若"的生态图景尤为值得玩味。学者葛晓音在《汉唐文学的嬗变》中分析:"'咸若'语出《尚书》,此处化用经籍描绘万物有序的和谐状态,使宗教祭祀获得自然哲学的支撑"。与之对应的"阴阳不愆"更凸显唐代祭祀乐歌的特色,任半塘在《唐声诗》中强调:"此非简单套用阴阳观念,实为以乐律调燮阴阳的巫祭遗风"。

末联"锡兹纯嘏"用典精妙,《周礼注疏》释"纯嘏"为"大福",而诗人冠以"锡兹"的动态表述,使神灵赐福的场景具象化。终句"天子万年"虽为套语,但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指出:"置于'动植''阴阳'的宇宙框架后,已升华为对天地秩序永恒的祈愿"。

全诗在意象经营上呈现"三重奏"结构:首联写祭祀场景,颔联转神人交感,颈联拓宇宙图景,尾联归皇室福祉。这种由近及远再收回的笔法,恰如闻一多所言:"唐代祭祀诗最得《诗经》三昧,能在方寸之间铺陈天地"。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章以简澹之笔写雍穆之象,'礼洽和应'四字,尽显天人交感之妙。结句'锡兹纯嘏,天子万年',犹《诗经》'寿考万年'之余韵,而气象更为宏阔,得郊庙乐章正体。"

钱钟书《谈艺录》评: "'动植咸若'二句,暗合《周易》'品物流形'之意,阴阳和顺而万物得所,此中见古人'以德配天'之思。全篇章法如青铜礼器,庄重中含流动之美。"

叶嘉莹《古典诗歌讲录》论: "郊庙乐章最难工,此篇却于规整中见灵动。'明灵告旋'拟神灵如客,'神歆福延'化虚为实,将祭祀仪式升华为诗意画面,可谓'庄严有度而不失其真'。"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谓: "此章典型体现盛唐气象,'阴阳不愆'暗喻政通人和,'天子万年'非徒祝颂,实含'以德承天'的深层政治哲学,是礼乐文明与诗教传统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