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夙夜宥密,不敢宁宴。五齐既陈,八音在县。
粢盛以洁,房俎斯荐。惟德惟馨,尚兹克遍。

佚名

译文

夙夜宥密,不敢宁宴。
日夜宽厚谨慎,不敢安逸享乐。
五齐既陈,八音在县。
五种祭酒已陈列,八音乐器悬列齐备。
粢盛以洁,房俎斯荐。
洁净的谷物盛满祭器,房中的俎豆虔诚献上。
惟德惟馨,尚兹克遍。
唯有美德芬芳远扬,愿此馨香遍及四方。

词语注释

夙夜(sù yè):早晚,日夜。
宥密(yòu mì):宽厚谨慎。
五齐(wǔ zī):古代祭祀用的五种酒。
八音(bā yīn):古代乐器的八大类。
粢盛(zī chéng):盛在祭器中的谷物。
房俎(fáng 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创作背景

在盛唐气象氤氲的开元年间,玄宗皇帝于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首《雍和》便诞生于禅社首山的祭祀乐章中。彼时大唐国势如日中天,玄宗以"夙夜宥密"的虔诚姿态,将农耕文明最庄重的粢盛之礼与礼乐文明的八音之制熔铸一体。

史载开元十三年冬,玄宗率百官千乘东封泰山。当祭祀队伍行至社首山时,太常寺乐工奏响这套《禅社首乐章》,其中《雍和》作为"奠玉帛"环节的配乐,以"五齐既陈"对应《周礼》"五齐三酒"的祭器规制,"房俎斯荐"暗合《诗经》"笾豆大房"的古老仪轨。诗人将青铜时代的礼器铭文转化为流动的音律,让"惟德惟馨"的颂祷穿越《尚书》与《左传》的时空,最终在盛唐的祭坛上绽放。

那洁白的粢盛谷物与鎏金编钟交相辉映,恰似玄宗以"不敢宁宴"的谦恭,将三代礼乐与当代气象完美调和。当清越的颂声掠过社首山的松涛,一个王朝的文化自信便在这"尚兹克遍"的余韵中永恒定格。

赏析

暮色中的祭祀乐章,以庄严的韵律铺陈出人与天地对话的神圣图景。"夙夜宥密,不敢宁宴"二句,如青铜编钟的余韵般透露出肃穆虔诚。学者吴相洲在《唐代郊庙歌辞研究》中指出,这种"昼夜不懈的恭谨态度",正是周代"敬天法祖"礼乐精神的唐代回响。

诗中器物意象构成流动的祭祀画卷:"五齐"(五种滤酒)与"八音"(八类乐器)的并置,形成味觉与听觉的通感。傅璇琮在《唐代文学与宗教》中特别赞赏"粢盛以洁,房俎斯荐"的视觉净化感——洁净的祭器盛载着虔诚,恰如《礼记》所言"致斋于内,散斋于外"的具象化呈现。

"惟德惟馨"四字堪称诗眼,将物质供奉升华为精神馨香。任半塘在《唐声诗》中解析此句时,强调其化用《尚书》"明德惟馨"的深意:当祭品的芬芳渐渐淡去,唯有美德余香能弥漫天地。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使礼仪程式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全诗以"克遍"作结,暗含《周易》"周流六虚"的宇宙观。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揭示,这种循环往复的韵律结构,实际构建了"人—神—自然"的三重和谐。每个韵脚都像祭祀舞者的足印,在天地之间踏出永恒的圆形轨迹。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章肃穆庄严,有庙堂之气象。'夙夜宥密'四字,便见虔敬之心渗入时辰肌理,非徒形式而已。五齐八音之铺陈,犹见《周礼》遗韵,而'粢盛以洁'句,以最简净之笔勾画出祭祀至诚——谷物之净,实乃心田之净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

"'惟德惟馨'一语双关,既言祭品芬芳,更喻德行流芳。郊庙乐章多板滞,此篇独以'不敢宁宴'破之,使肃穆中暗藏惕励,如见主祭者战兢之态。"
——近代·王国维《礼乐词话》

"禅社诸章,此最得《诗经·颂》体神髓。'尚兹克遍'作结,气度恢宏,似见馨香上达于天,下布于地,将个体虔敬扩展为天地共鉴的仪式感。"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