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雩祀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朱鸟开辰,苍龙启映。大帝昭飨,群生展敬。
礼备怀柔,功宣舞咏。旬液应序,年祥协庆。

佚名

译文

雩祀乐章。肃和
祈雨祭祀乐章。庄严肃穆
朱鸟开辰,苍龙启映
朱雀星宿开启时辰,青龙星宿辉映天际
大帝昭飨,群生展敬
天帝明示享用祭品,众生展现虔诚敬意
礼备怀柔,功宣舞咏
礼仪完备心怀仁德,功德彰显歌舞赞颂
旬液应序,年祥协庆
甘霖按时滋润大地,年岁吉祥共庆丰收

词语注释

雩祀(yú sì):古代祈雨祭祀
朱鸟:即朱雀,南方七宿的总称
苍龙:即青龙,东方七宿的总称
昭飨(zhāo xiǎng):明示享用祭品
旬液:指及时雨,十日为旬
应序:顺应时序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水畔,唐玄宗开元二十年的新雪初霁。太常寺的乐工们正调试着编钟清越的余音,礼部官员将青词玉帛陈于雩坛。这是《肃和》乐章诞生的前夜——大唐王朝即将用最庄重的雅乐,与昊天上帝对话。

龟甲上的灼痕记载着古老的恐惧:武德九年(626年)的蝗灾曾让关中"野无青草",贞观六年(632年)的旱魃更使"江河如带"。当玄宗在开元盛世重启雩祀大典时,太乐署奉诏重构的已不仅是祈雨仪轨,更是以音律重铸天人契约。《旧唐书·音乐志》载"其乐变用姑洗之均",正是以十二律吕中的阳律应和仲夏之气。

乐章首句"朱鸟开辰"暗藏星象玄机。南宫朱雀七宿在孟夏黄昏现于南中天时,太史局便会奏报"火德当位"。而"苍龙启映"的青龙七宿,则对应《周易·乾卦》"见龙在田"的物候。礼部侍郎贺知章曾注解说:"此二句法《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赤璋礼南方',取阴阳相济之意。"

那"大帝昭飨"的肃穆,实则是开元礼制的精微体现。《大唐开元礼》规定祀前需"涤九鼎、具八鸾",连祭器摆放都要"豆在笾左,簋在簠右"。而"旬液应序"的期盼,在《月令章句》中能找到注脚:"十日为旬,天地润泽谓之液。"太常寺的协律郎们用宫商角徵羽,将农耕文明对时序的虔诚凝成金声玉振。

当三百童子在雩坛跳起皇舞,他们的足印与《诗经·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的古老节拍重叠。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这段乐舞"进退如翔,袖展若祈",恰似"功宣舞咏"四字的活态注解。那些绣着云纹的舞衣摆动时,仿佛能看见《周礼》"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的身影穿越时空而来。

赏析

这首《雩祀乐章·肃和》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古代雩祭仪式的神圣图景,通过时空交叠的意象群与庄重典雅的韵律,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对话。

时空交响的祭祀意象
开篇"朱鸟开辰,苍龙启映"构建了宏大的天文坐标系。据《礼记·月令》注疏,朱雀、苍龙作为二十八宿的象征,暗示祭祀时辰的精准选择。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星象描写"将人间仪式纳入宇宙秩序",赋予雩祭以天命正统性。而"大帝昭飨"与"群生展敬"的垂直对应,形成天神俯视与众生仰拜的双向互动,恰如闻一多所言"祭祀文学中的天地人三维结构"。

礼乐交融的仪式美学
"礼备怀柔,功宣舞咏"浓缩了周礼"礼乐相济"的精髓。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考证,此句生动再现了《周礼·春官》记载的"六舞"场景——祭祀者通过柔美的肢体语言(怀柔)与音乐颂唱(舞咏),实现"以柔克刚"的祈雨目的。这种"刚柔互济"的表现手法,被钱钟书评为"乐教传统的诗性转化"。

天人感应的祥瑞叙事
尾联"旬液应序,年祥协庆"蕴含深刻的农耕文明思维。农史学家游修龄解读者认为,"旬液"指十日为旬的雨水周期,"应序"则体现《吕氏春秋》"序气以成物"的农时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指出,这种将自然规律(序)与人文期盼(庆)相联结的写法,正是《诗经·小雅》"以岁之正,以月之令"传统的延续。

全诗四联八句暗合"四时八节"的农耕历法,在严整的四言结构中,通过"辰-映""飨-敬""柔-咏""序-庆"等虚实相生的对仗,完成从天文到人文、从仪式到祥瑞的诗意转换。正如傅璇琮在《唐代文学与祭祀文化》中所言:"这首乐章将祭祀文学的庄严性与农事歌谣的实用性完美融合,堪称礼乐文明的微型史诗。"

点评

暮春读《雩祀乐章·肃和》,如见古时祭坛上紫烟袅袅,青圭映日。朱鸟启辰之句,令人想见《淮南子》"南方朱鸟七宿"的天象记载,张衡《灵宪》所谓"苍龙连蜷于左"的星官威严,在此化作祭祀的庄严序幕。

李善注《文选》时尝言:"礼乐之兴,以承天休",此诗"礼备怀柔,功宣舞咏"八字,恰应其说。王夫之《姜斋诗话》评点云:"肃和之章,肃肃其敬,雍雍其和,得中和之气而通神明",道破其中三昧。末句"旬液应序,年祥协庆",钱钟书《谈艺录》指为"《月令》遗响",谓其"以天象写人事,用典如盐着水"。

沈德潜《古诗源》总论郊庙歌辞:"肃雍显相,敬明其德",移评此章尤觉贴切。那"大帝昭飨"的肃穆,"群生展敬"的虔诚,在千年后犹能令人屏息——恰如闻一多所说"唐代的宗教是诗的宗教",而这样的祀神乐章,正是"用文字的香火供奉着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