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颂·駉的创作背景
暮春的曲阜郊野,芃芃黍苗间传来马群悠长的嘶鸣。鲁僖公的仪仗自地平线缓缓浮现,青铜车辕折射着齐鲁大地特有的浑厚天光——这恰是《鲁颂·駉》诞生的历史场景。
据《毛诗序》记载,此诗作于鲁僖公(前659-前627年在位)盛世,彼时鲁国经隐桓之乱后重振纲纪,"复周公之宇"的僖公尤重马政。周制"邦国六闲,马四种",而诗中连举十六种毛色的骏马,其"彭彭""伾伾"的雄健姿态,实则是鲁国军事储备与礼制完备的象征。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特别记载僖公时期"修泮宫,复鲁旧制",这种复兴周礼的背景下,马群奔腾的意象便承载着对"思无疆""思无邪"的礼乐精神的追慕。
细究"在坰之野"的复沓吟唱,可见周公封国"土田附庸"的遗风。孔颖达《毛诗正义》指出:"牧于坰野,示不亵用也",那些驈皇骊黄的骏马既是军事力量的展现,更是"尊礼重农"的治国隐喻。当车轮声"绎绎"回荡在泗水之滨,诗人或许正遥想伯禽治鲁时"备物典策"的盛况,将马政的繁盛升华为对周德不衰的期许。
值得注意的是,末章"思无邪"三字后来被孔子提炼为诗教真谛(《论语·为政》)。这恰揭示了《駉》的深层意蕴:在春秋礼崩乐坏之际,鲁人以马为喻,在铿锵的四言节奏中,守护着周公"尊尊亲亲"的文明火种。那些毛色各异的骏马,终成仁义之道的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