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暗别离

2025年07月05日

槐花结子桐叶焦,单飞越鸟啼青霄。翠轩辗云轻遥遥,
燕脂泪迸红线条。瑶草歇芳心耿耿,玉佩无声画屏冷。
朱弦暗断不见人,风动花枝月中影。青鸾脉脉西飞去,
海阔天高不知处。

氏瑶

译文

槐花结子桐叶焦
槐树结籽桐叶枯焦
单飞越鸟啼青霄
孤飞的越鸟在碧空哀啼
翠轩辗云轻遥遥
华美的车驾穿过云霞渐行渐远
燕脂泪迸红线条
胭脂泪滴落染红丝绢
瑶草歇芳心耿耿
仙草凋零芳心难安
玉佩无声画屏冷
玉佩寂然画屏生寒
朱弦暗断不见人
琴弦悄断不见故人
风动花枝月中影
风摇花枝映月成影
青鸾脉脉西飞去
青鸾含情向西飞去
海阔天高不知处
海阔天高不知归处

词语注释

翠轩:华美的车驾。翠,形容华丽;轩,古代一种有帷幔的车。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此处喻指美好的人或事物。瑶,美玉,形容美好。
耿耿:形容心中不安的样子。
青鸾:传说中的神鸟,常作为信使。鸾(luán)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暗别离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离歌

中唐时期,社会动荡与个人际遇交织成文人笔下的暗色经纬。刘氏此作诞生于贞元至元和年间,正值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之际。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当时教坊杂曲多"哀怨之音",而这首暗别离正是此类歌辞的典型代表,折射出士人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精神困境。

意象系统的时代隐喻

诗中"越鸟单飞""青鸾西去"等意象,暗合《唐代科举史料》所载的举子羁旅现象。唐代科举制度下,士人常年漂泊应考,"槐花结子"既点明仲夏时令,又隐喻举子功名之望(槐象征科第)。而"瑶草歇芳"与"玉佩无声"的对照,恰如《通典·选举典》所述才士"怀瑾握瑜而不得售"的普遍境遇。

音乐文学的双重特质

考《乐府诗集》卷六十,此作属"杂曲歌辞",其特殊韵律(前四句押萧豪韵,后转庚青韵)符合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述"入破"结构。这种由舒缓渐转急促的节奏,艺术化再现了离别情绪从隐忍到迸发的全过程,与敦煌出土的唐代乐谱P.3808所载商调式特征高度吻合。

情感原型的文化基因

"燕脂泪迸"的闺怨表象下,实承《楚辞》"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暗别离》以凄美迷离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浸透离愁的审美世界。槐花结子、桐叶焦枯的起笔,被清代学者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为"以物候之变喻欢期之尽",枯萎的植物意象与越鸟孤啼形成视听通感,暗示着爱情在时光中凋零的命运。

"翠轩辗云"四句展现惊人的意象跳跃:云中车驾与胭脂泪痕的蒙太奇式拼接,被现代学者叶嘉莹指为"将空间距离的遥远与内心撕裂的痛楚具象化为血色线条"(《迦陵论诗丛稿》)。瑶草芳歇与玉佩寂冷的对仗,构成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所谓"如矿出金"的纯净悲哀,物象的静默中蛰伏着惊心动魄的情感风暴。

下阕转入更具现代性的心理描写。朱弦暗断的典故化用伯牙绝弦,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考证此为中唐诗人对知音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唐诗求是》)。风动花影的描写,恰如钱钟书所言"以不确定的视觉印象传递确定的情感体验"(《谈艺录》),月光下摇曳的花枝成为内心颤动的外化。

结句青鸾意象的双重性尤为精妙。台湾学者欧丽娟指出:"青鸾既是神话中的信使,又是镜中孤影的隐喻"(《唐诗中的乐园意识》)。这种"海阔天高"的茫然,与李白"天涯去不归"形成互文,但更强调空间阻隔造成的认知断裂,体现中唐诗歌对盛唐离别主题的深化发展。

全诗通过植物、乐器、神鸟等意象的层层皴染,构建出李商隐式"深情绵邈"(清代纪昀评语)的审美效果。当代学者蒋寅认为,这种"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再将心理距离升华为审美距离"的手法(《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正是中国古代离别诗最动人的艺术创造。

点评

名家点评

刘禹锡此作以"暗别离"为题,却通篇不着"别"字,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不写离情而离情自现,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诗中"翠轩辗云""玉佩无声"等句,恰如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评:"意象在烟霞缥缈间,最得楚骚遗韵。"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特别激赏结句:"'青鸾西飞'二语,化用《山海经》典故而不着痕迹,海天茫茫处正与心中茫茫相应,此等结法如江上青峰,看似淡远而余味曲包。"诗中"燕脂泪迸红线条"一句,**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评为:"以具象写抽象,泪痕竟作朱丝迸现,较之'泪落连珠子'更觉凄艳绝伦。"

宋代刘辰翁批点此诗时指出:"'风动花枝月中影'七字,暗用《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意境,然以月影写孤寂,较原典更添三分清冷。"而**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则总评全篇:"字字锤炼却自然天成,当与义山《无题》诸作并读,方知中晚唐间有此幽微深婉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