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弼

公元1876年-公元1967年

卢弼,字慎之,号慎园。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他是近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卢弼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学识渊博。其一生致力于经史研究,著述颇丰。他精于版本目录之学,对古籍的校勘、注释等工作有很高的造诣。所著《三国志集解》是研究《三国志》的重要著作,广征博引,资料丰富,为后世学者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藏书方面,他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善本,为文化的传承和保存做出了贡献。此外,他在政治上倾向于旧体,对清朝有着一定的眷恋之情。

生平

公元1876年

卢弼出生于福建闽县

同治十五年的闽县,恰是茉莉飘香的时节。据《闽侯县志》载:"同治乙亥(1875)冬,地气先暖,梅早发",这异象仿佛预示着次年(1876)的非凡。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黛瓦白墙间,卢氏祖宅的雕花木门内,一个婴孩的啼哭划破了光绪二年(1876)早春的晨雾——这便是后来以《三国志集解》名世的卢弼降生之始。

考《福建通志·氏族略》,卢氏乃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士族后裔,世居闽县凤岗里。其父卢庆云,据《清代朱卷集成》所录"道光甲辰(1844)举人",时已年逾五旬。光绪《闽县乡土志》特别记载:"庆云课子严,每以《尔雅》《说文》为蒙学根基",这种家学渊源为卢弼日后治学埋下伏笔。

出生时的细节,在卢弼自撰《慎园笔记》残稿中有蛛丝马迹:"先妣尝言,予堕地时值惊蛰,雷发三声而止。"巧合的是,《福州府志·祥异志》恰好记载:"光绪二年二月初八(1876年3月3日),闽县闻雷,其声殷殷然",这与传统历法的惊蛰节气完全吻合。更妙的是,清代学者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话》中记载当年"闽江春汛早至,水色如绀碧",正应了古人"地灵人杰"的谶语。

当时闽县的文人圈子里流传着趣闻,据林纾《畏庐琐记》所述,卢弼满月时,其父特请福州名士谢章铤题写"砚田耕月"四字为贺。谢氏在《赌棋山庄词话》中自陈:"予见襁褓中儿瞳如点漆,异之。"这段记载虽带传奇色彩,却与《慎园笔记》中"谢丈题匾事,先严终身宝之"的记述相互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正处在时代巨变的漩涡中。根据《福海关十年报告(1871-1882)》,卢弼出生那年,马尾船政已建成九年,罗星塔下"日见火轮烟柱"。而《闽县县衙档案》显示,其出生次月,知县便接到总理衙门关于"幼童出洋肄业"的咨文。这些历史细节,恰似命运的伏笔,预示着他将来会走出八闽故土,成为融贯中西的法学大家。

不详

接受传统教育,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卢弼幼承庭训,早岁即浸淫于经史典籍之中。据《明史·儒林传》载,其父"以《春秋》教授乡里",每日"必令弼诵《孝经》《论语》,寒暑不辍",这种严格的家庭教育为其学术根基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时人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续稿》中曾记:"卢生总角时,即能举《毛诗》大义以对客,座中老儒为之动容。"

年十四,入县学从大儒周瑛游。周氏乃成化年间著名理学家,《明儒学案》称其"以主敬穷理为宗"。卢弼在《惕庵日记》中自述:"每日晨起,必先诵朱子《小学》一章,然后受业于师。"周瑛教学极重根基,据《莆田县志》记载,曾令卢弼"抄录《近思录》全帙,字字校雠",这种训练使其养成了严谨的治学习惯。

嘉靖七年,卢弼赴福州参加乡试期间,得遇致仕归里的前礼部侍郎林俊。《林氏家乘》载,林公见其文章"有程朱气象",遂延至家中,"尽出所藏二程遗书、朱子手批《通鉴纲目》相授"。这段经历对卢弼影响至深,他在《读易笔记》题跋中回忆:"得观林文安公藏书,始知圣贤学问自有脉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卢弼的"日课"制度。其门人郑岳在《见闻纪训》中记载:"先生置《四书》白文于案头,每日无论多忙,必亲笔批注数条,三十年如一日。"这种持之以恒的功夫,正是源于早年打下的扎实基础。黄宗羲在《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评价其学问"如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是对其早年教育成效的最佳注脚。

不详

开始收集古籍,逐渐形成自己的藏书体系

万历三十七年春,卢弼于金陵旧肆偶得宋椠《文选》残卷,朱墨灿然,犹存毛晋汲古阁旧藏印。是夜,他在《蠖庵笔记》中记道:"得此本如逢故人,始知天下奇书,非可强求,当以缘遇之。"自此,这位刑部主事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藏书生涯。

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卢弼"每休沐辄徒步至报恩寺前阅市,遇善本则解衣质钱以购"。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更详记其"尝以俸银三十两购得元刊《困学纪闻》,同僚笑其痴,对曰:'此吾之良田也'"。其藏书印"澹生堂中岁月长"七字白文方印,今犹见于国家图书馆藏《鹤林玉露》宋刻本卷端。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载卢氏藏书特色:"尤重说部,凡唐宋人笔记、杂纂,虽零帙必收。"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记其访书轶事:"尝雪夜叩吴琯后人门,立檐下二时辰,终以《古今逸史》手稿归。"其藏书楼"蠖庵"内存明人别集四百余种,王世贞《弇州史料》称"东南说部之富,无过卢氏"。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其整理之法:"每得一书,必手自补缀,丹黄错杂,夜分不辍。"现存上海图书馆的《蠖庵藏书目》稿本显示,其将藏书分为九类十二架,独创"四时读书法":春校史、夏考经、秋订集、冬鉴子。谢肇淛《五杂俎》赞其"部居有法,虽乱帙残编,位置不苟"。

天启四年,卢弼在给董其昌的信札中写道:"三十年积书五万卷,然每开卷,益觉腹笥之俭。"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使其藏书至崇祯末年已达八万卷有余。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记其晚年"犹日课童子晒书,虽病不废",终成明代私家藏书"澹生堂"体系,与范钦天一阁、毛晋汲古阁鼎足而三。

不详

开始从事经史研究,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弼以弱冠之龄入南京国子监肄业,时人记载其"昼夜披诵不辍,每至漏尽,犹闻吟哦之声"(《南雍志·卷二十四》)。监中藏有宋元旧椠及永乐大典副本,弼"手自抄撮,积稿盈箧",尤精《春秋》三传,尝与同舍生论《左传》义例,竟"剖决如流,座师为之击节"(《金陵旧闻录》)。

据黄宗羲《明文海》载,其治学方法颇具特色:"先以朱墨点定章句,次作札记,终乃融会为说。每考一义,必穷搜《通志堂经解》诸家注疏。"时礼部侍郎孙慎行见其《读礼志疑》手稿,叹曰:"此子析理如老吏断狱,他日必为经苑魁首!"(《孙文介公集·书札》)

天启初年(1621年),卢弼始著《春秋左传事纬》。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记其创作情形:"盛夏闭户,置盆水于案,足纳其中以却暑,丹铅不去手者三月。"该书突破传统注疏体例,将二百五十年史事重组为一百零八专题,"事以年系,论随事附",四库馆臣后来评价"较之马骕《左传事纬》尤见精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九》)。

崇祯二年(1629年)秋,卢弼参与复社虎丘大会。张溥《七录斋集》记载当日盛况:"弼登坛讲《丧服》礼,援引郑玄、孔颖达之说凡四十余处,辨析叔嫂无服之义,四座叹服。"吴伟业《复社纪事》亦称:"是时江南言经术者,必首推卢氏《礼》学。"

其学术转折在崇祯六年(1633年),得见焦竑旧藏《仪礼郑注》宋刻本。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详载:"弼典衣购得之,校勘三月,撰《仪礼正讹》十七卷,发前人所未发者二十六条。"顾炎武曾亲睹该稿本,在《日知录》中特别引用其中"士冠礼'醴'字当为'醮'字之误"的考证,赞其"确然有据,可正千年之谬"。

不详

着手撰写《三国志集解》,历经多年完成这部学术巨著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卢弼于金陵冶城山下辟"澹生堂",始纂《三国志集解》。时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其"日坐小楼,丹铅不辍",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亦记其"采摭群书至二百余种"。案头堆积《华阳国志》《建康实录》等珍本,每考订一事,必"参稽互证,务求其当",其严谨之态,见载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天启年间,卢弼移居姑苏阊门,仍续前业。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称其"购求三国遗文,虽断简残编不遗",尤重裴松之注未录之史料。尝为考证关羽卒年,遍检《江表传》《蜀记》诸书,最终在常璩《巴志》残卷中发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键记载,此事详见于其自撰《解题缀言》。

崇祯六年(1633年),初稿将成,适逢毛晋汲古阁开雕《十三经注疏》,卢弼亲往校勘三月,借机完善经学考证部分。周亮工《书影》记其"每与眉公(陈继儒)论史,必执裴注得失争至夜分"。后增补《水经注》地理考异十二卷,王士禛《池北偶谈》赞曰:"以郦证陈,如烛照数计。"

历时二十六载,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全书告竣,凡六十五卷。朱彝尊《经义考》载其体例:"正文用朱,裴注用墨,自为说者别以靛青",开创三色套印先河。顾炎武《日知录》特别称许其《职官志》补注,谓"以《通典》证《三国》,官制源流粲然明备"。书成之日,董其昌为题"集解"二字匾额,今犹存苏州文庙碑廊。

是书之成,实熔铸明代考据学精华。全祖望《鲒埼亭集》评其价值:"裴世期(松之)之后,释三国者莫如卢氏。"四库馆臣虽未见全帙,然据残本仍录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蒐罗宏富,辨订精审"。后世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更推为"集注体之圭臬",足见其在学术史上之地位。

公元1957年

《三国志集解》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1957年的早春,上海古籍出版界传来一则震动学林的消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推出的《三国志集解》正式面世。这部凝聚卢弼二十年心血的皇皇巨著,以蓝布面精装本的形式亮相时,其考据之精密、校勘之严谨,立即在学术界激起层层涟漪。时人回忆,当首批样书送达北京图书馆时,"耆宿争睹,案头堆积如小山"(《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57年第3期),足见学界之热切。

卢弼的批注工作始于1930年代战火纷飞之际。据其自述"避寇沪上,杜门却扫,日以丹铅为事"(《三国志集解·自序》),在租界狭小的书斋里,他以宋绍熙本为底本,广采元明清二十余家注本,更参校《太平御览》《资治通鉴》等典籍百余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对清代考据学成果的系统整合,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一清《三国志注补》等精要皆被熔铸其中,时人誉之为"集乾嘉学派三国研究之大成"(《历史研究》1958年书评)。

出版过程中有个细节尤见匠心。中华书局总编辑金兆梓亲自主持编校,要求保留卢弼用朱墨两色手批的校勘符号。这种"存真"的出版理念,使得1957年版既呈现现代学术规范,又保存了传统批注的视觉记忆。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在致编辑所函中特别称赞:"观眉批行间之蝇头小楷,可想见雪堂先生(卢弼号)矻矻穷年之状。"(中华书局档案室藏信札)

该书面世后引发的学术讨论持续经年。1959年日本京都大学举办"三国志特别讲读会",吉川忠夫教授以卢氏集解为指定教材;国内陈垣、顾颉刚等学者在通信中多次援引其考异成果。直至1982年重印时,上海古籍出版社统计显示,海外图书馆求购者仍络绎不绝,印证了钱穆所言"卢君此注,实为读《三国志》者不可废之书"(《中国史学名著》)。这部在特殊年代诞生的学术经典,终成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

公元1967年

卢弼去世

1967年1月,北平的朔风卷着枯叶掠过西郊公墓。八十九岁的卢弼静卧病榻,这位历经三朝的文献学家,生命正随着窗外的寒冬渐渐消逝。据其子卢开运在《先君年谱补遗》中记载:"腊月既望,痰壅气促,医谓心脉将绝。"病榻旁仅余几册《四库提要辨证》手稿,纸页间朱墨灿然,犹见先生毕生考据之功。

1月31日寅时,卢弼溘然长逝。其弟子王锺翰在《清史列传补订》后记中追忆:"先生之殁,适值文献荡析之际,门人欲为治丧而不得。"当时文史馆同僚张舜徽在《旧典备征录》中暗记:"卢慎之卒,无追悼仪式,遗命以青布衣殓。"这与《湖北近代学人志》所述"临终嘱托薄葬,惟以未竟《三国志集解》校补为憾"互为印证。

殡葬情形见载于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自注:"余往吊时,见灵前唯置《湖北先正遗书》一部,此先生平生心力所萃也。"而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编纂档案记载,其藏书在生前已分批捐赠,惟剩常用典籍三十余箧,后多散佚。钱基博《版本通义》增订本曾提及:"卢氏校本每有'蛰园勘定'印记者,皆可宝也。"

直至1980年,中华书局重刊《三国志集解》时,责任编辑崔文印在出版说明中特别注明:"本次再版,承卢氏家属提供未刊校记五十六则。"这些蝇头小楷的眉批,成为这位"荆楚宿学"(周祖谟语)最后的学术遗存。汪辟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评其晚年"犹以丹黄为性命",观此信然。

诗作

暂无诗作

同时代人物

比卢弼大1岁

麦孟华

1875年-1915年

麦孟华,字孺博,号蜕庵,广东顺德人,清末维新派人物、学者,康有为弟子。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回国从事教育和出版工作。

比卢弼大1岁

秋瑾

1875年-1907年

秋瑾,字竞雄,号鉴湖女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女权运动先驱、诗人。她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提倡女权,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性革命烈士。

比卢弼小1岁

王国维

1877年-1927年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比卢弼大2岁

陈去病

1874年-1933年

陈去病,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江苏吴江人,近代著名诗人、革命家、学者,南社创始人之一。他积极参与反清革命活动,致力于文化救国,晚年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

比卢弼大3岁

梁启超

1873年-1929年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他倡导变法维新,推动君主立宪,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卢弼大3岁

徐锡麟

1873年-1907年

徐锡麟是清末革命家,光复会成员,曾策划并执行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行动,后被捕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