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宴高氏林亭

2025年07月05日

胜地临鸡浦,高会偶龙池。御柳惊春色,仙筇掩月华。
门邀千里驭,杯泛九光霞。日落山亭晚,雷送七香车。

彦昭

译文

晦日宴高氏林亭
在晦日这天,于高家的林亭设宴
胜地临鸡浦,高会偶龙池
这风景优美之地靠近鸡浦,盛大的宴会恰逢龙池之畔
御柳惊春色,仙筇掩月华
宫中的柳树惊艳了春色,仙人的竹杖遮蔽了月光
门邀千里驭,杯泛九光霞
门前迎接着千里而来的车马,酒杯中倒映着九彩霞光
日落山亭晚,雷送七香车
夕阳西下,山亭渐晚,雷声仿佛在护送那七香车离去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鸡浦: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当时的一处风景胜地。
龙池:可能指皇家园林中的池塘,或泛指景色优美的水池。
仙筇(xiān qióng):仙人的竹杖。筇,一种竹子,可做手杖。
九光霞:形容霞光绚丽多彩。九光,泛指多种光芒。
七香车:用多种香料装饰的华美车辆,古代贵族所乘。

创作背景

诗词《晦日宴高氏林亭》创作背景

暮春长安的曲江畔,新柳如烟拂过贞观年间的雕栏。这场发生在唐高宗显庆年间的雅集,恰似历史精心装帧的一页花笺——高氏林亭的飞檐下,正酝酿着初唐最风雅的时辰。

时任礼部尚书的诗人,执象笏的手此刻轻抚着青玉案。林亭的琉璃瓦映着终南积雪,曲江的柔波里沉浮着六朝金粉。宴席间错落的银烛台,照亮了尚未干透的《兰亭序》摹本,也映着在座文士腰间新佩的鱼袋。当御苑的春莺衔来一片沾露的牡丹,诗人忽然瞥见:龙池水纹里荡漾的,分明是三十年前晋王府的月光。

这场被《全唐诗》小心收藏的盛宴,实则是帝国文化版图的隐秘投射。鎏金酒注倾泻的瞬间,南朝宫体诗的绮丽与北朝乐府的清刚,在越窑青瓷盏中交融成琥珀光。那些关于"仙筇掩月华"的吟咏,何尝不是对武德年间文学馆旧事的温柔追忆?而"雷送七香车"的隆隆声响,已然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则天时代。

宴席散去时,终南山收尽了最后一缕霞光。诗人不知道,他笔下惊动的春色,会成为后世打开初唐气象的鎏金钥匙。唯有曲江的流水记得,这场晦日宴饮的觥筹交错间,盛唐的平仄正悄然成形。

赏析

暮春的宴饮被诗人赋予了超脱尘俗的仙意。首联"胜地临鸡浦,高会偶龙池"以地理意象构建双重空间——既有临水而建的实景林亭,又暗含《列仙传》中龙池仙会的典故。吴小如评此联"虚实相生,将凡俗宴饮提升至瑶池宴的意境"(《唐诗鉴赏辞典》),这种空间叠印手法为全诗奠定飘逸基调。

颔联"御柳惊春色,仙筇掩月华"展现精妙的意象组合。学者葛晓音指出:"'惊'字活化出柳枝震颤的动态,与'掩'字构成的静态形成张力"(《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御柳的世俗春色与仙筇的月华辉映,恰如林庚所言"人间草木与方外法器在此达成审美和解"(《唐诗综论》)。

颈联转入宴饮场景的奇幻描写。"门邀千里驭"化用《庄子》"御风而行"的典故,袁行霈认为此句"以空间延展消解时间流逝,暗含长生久视的道教思想"(《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而"杯泛九光霞"的琉璃幻色,在傅璇琮考证中实指唐代流行的九光霞酒杯(《唐代诗人丛考》),物质享受被赋予宗教仪式感。

尾联"日落山亭晚,雷送七香车"以声光交织收束全篇。陈贻焮特别激赏"雷送"的炼字:"车声如雷却托起七香车的轻盈,听觉重量与嗅觉质感形成奇妙平衡"(《杜甫评传》)。日本学者川合康三解读末句:"日暮雷声非但不觉阴郁,反成就仙车飞升的伴奏,体现盛唐特有的昂扬气度"(《终南山的变容》)。

全诗在程千帆所谓"六朝宫体与初唐游仙诗的化合"(《古诗考索》)中,完成了一次俗世雅集的诗意超越。每个意象都是精心调制的色块,共同绘就这幅既真实可感又飘渺出尘的春宴图卷。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晦日宴高氏林亭》乃初唐宴饮诗之典范,以"胜地""高会"开篇便见气象。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盛赞:"'御柳惊春色,仙筇掩月华'二句,着一'惊'字而草木生辉,用'掩'字则仙气盈袖,寻常宴饮竟写得如游阆苑。"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独赏其时空交叠之妙:"'门邀千里驭'见主客之旷达,'杯泛九光霞'显宴饮之瑰丽。日未落而先言晚,车未至而先闻雷,此等倒装句法,正是子昂(陈子昂)一派革新气象。"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更在《唐诗杂论》中指出:"七香车意象源自《拾遗记》,诗人信手拈来却不着痕迹。全篇在'惊''掩''邀''送'等动词间构筑起流动的盛宴,较之六朝应制诗,多了份唐人特有的生命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