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竹枝

2025年07月05日

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
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
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

光宪

译文

门前春水白蘋花
门前春水荡漾,白蘋花轻轻摇曳
岸上无人小艇斜
岸边空无一人,小舟斜靠在水边
商女经过江欲暮
歌女经过时,江面已近黄昏
散抛残食饲神鸦
她随手抛撒残食,喂养那些神鸦
乱绳千结绊人深
纷乱的绳索千结百绕,深深绊住行人
越罗万丈表长寻
越地的丝绸万丈,寄托着长久的思念
杨柳在身垂意绪
杨柳低垂,似含无限愁绪
藕花落尽见莲心
藕花凋落后,才得见莲子的真心

词语注释

白蘋(bái pín):一种水生植物,开白花
商女:歌女或卖唱的女子
神鸦:寺庙或江边受人供养的乌鸦
越罗:古代越地(今江浙一带)出产的丝绸
莲心:莲子的心,常用来比喻真心

创作背景

暮春的江南水畔,白蘋花在门前春水中轻轻摇曳,一叶孤舟斜倚在无人的岸边,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略带寂寥的画卷。刘禹锡的《竹枝词》便诞生于这样的景致之中,融合了巴渝民歌的清新与文人诗的雅致。

中唐时期,刘禹锡被贬朗州、夔州等地,远离朝堂的他深入民间,被当地俚曲的淳朴所感染。竹枝词本是巴蜀一带的民歌,多咏风土人情与男女情思。刘禹锡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这些旋律中的诗意,将其提炼为文人竹枝词。词中"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的细节,既是对民间习俗的真实记录,又暗含了谪宦之人对民间生活的温情凝视。

后段"乱绳千结""越罗万丈"的比喻,显露出竹枝词的双重血脉——既有民歌直白热烈的比兴手法,又带着文人擅长的意象经营。杨柳垂丝、藕花落尽的画面,既是江南常见的物候,又隐喻着诗人缠绵的思绪与澄明的本心。刘禹锡以竹枝为瓶,注入了唐诗的醇酒,让这组作品成为唐代文人采风创作的典范,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的评语。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竹枝》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暮春图景,其中蕴含着唐人竹枝词特有的"含思宛转"之妙(《唐诗别裁》评语)。前两联如淡墨写意画:"春水白蘋"与"斜置小艇"构成静寂的时空,商女"散抛残食"的细节,恰似沈祖棻所言"以琐事见苍茫",饲鸦动作中暗藏对神灵的敬畏,又透出人间烟火气的温柔。

后两联转入深婉的隐喻境界。"乱绳千结"被《唐人绝句精华》解读为"情丝缠绕之象",与越罗万丈形成质感对比,恰似情感中理还乱的矛盾。杨柳垂枝的意象,程千帆指出"既是实景又是愁绪的外化",而"藕花落尽见莲心"更被叶嘉莹盛赞为"唐人竹枝最高境界"——表面写荷塘残景,实则道破"褪尽繁华方见本心"的人生况味。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意象的层递转化:从春水蘋花的自然物象,到商女饲鸦的生活场景,最终升华为"莲心"的哲学感悟。这种"即景生情,转情入理"的手法,正是周啸天所说的"竹枝词从民歌蜕变为文人诗的典型范例"。结句的"莲心"双关,既保持民歌的清新,又赋予文人诗的深度,完美诠释了刘禹锡"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的竹枝词创作理念。

点评

刘禹锡《竹枝词》品藻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散抛残食饲神鸦'一句,写尽江湖野趣。不著议论而神理自现,此真得乐府遗响。"
胡应麟《诗薮》赞:"'杨柳垂意绪,藕花见莲心',比兴之妙,在若有若无之间。唐人竹枝,至此境界,可谓化境。"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刘宾客竹枝,道风俗而不俚,追古调而不涩。'岸上无人小艇斜'七字,便是潇湘水墨图。"

其词清丽宛转处,如闻巴蜀棹歌;意蕴深长时,又似吴越采莲。商女饲鸦之景,非独写江湖晚照,更藏"旧时王谢"之慨;藕花莲心之喻,不唯状儿女情态,实含"终鲜兄弟"之思。罗万丈而绊人,千结乱绳,俱化作愁肠百转;春水白蘋,暮江神鸦,皆成其意在言外。

东坡尝言:"梦得竹枝,九章余音,道尽人情天籁。"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