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铜雀妓

2025年07月05日

魏王铜雀妓,日暮管弦清。一见西陵树,悲心舞不成。

光弼

译文

魏王铜雀妓
魏王的铜雀台上,歌妓们翩翩起舞
日暮管弦清
暮色降临,管弦乐声悠扬清越
一见西陵树
一看见西陵的树木
悲心舞不成
内心悲伤,再也无法继续舞蹈

词语注释

铜雀妓:铜雀台上的歌妓。铜雀台是曹操所建,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
西陵:此处指曹操的陵墓所在地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邺城铜雀台落成之宴,金虬蟠栋,玉兽衔阶。曹操横槊赋诗,命诸子登台作赋,是时曹丕笔下"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犹带汉家气象,孰知十载后此处竟成幽咽之地。

铜雀台上,锦帷飘荡如旧。昔日魏武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月朝十五辄向帐作伎。"那些曾为帝王展霓裳的佳人,如今独对西陵松柏。暮色浸透画檐时,笙箫声穿林度水而来,清越中自含凄怆——此乃相和歌辞《铜雀妓》的魂魄所系。

"一见西陵树"五字最是惊心。西陵墓田的柏树已亭亭如盖,而台上乐伎犹按旧谱起舞。纤指拂过冰弦的刹那,忽见远处树影婆娑,方才惊觉明月依旧,邺水东流,唯高台上那个观舞的人永远成了陵中枯骨。舞袖凝在半空,所有宫商徵羽都化作杜牧笔下"东风不与周郎便"的叹息。

诗人以"悲心舞不成"作结,恰似《世说新语》里"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苍凉。铜雀台管弦终成建安绝响,那些未完成的舞姿,永远定格在历史黄昏的余韵里。

赏析

铜雀台畔的管弦声,在暮色中愈发清越哀婉。这座曾见证曹操雄图霸业的楼台,此刻只余下乐妓们无主的歌舞。"日暮"二字既是实景,又暗喻着魏武王朝的没落,《乐府诗集》的评注者指出:"'管弦清'三字,已埋下悲音",清越的乐声在此处反成寂寥的注脚。

当乐妓们望见西陵松柏时,所有的舞姿都凝滞了。唐汝询在《唐诗解》中精辟分析:"'一见'而'舞不成',此中悲怆非关技艺,实乃生命共情"。西陵作为曹操葬地,那些郁郁青青的树木既是死亡象征,又是记忆载体。乐妓们对故主的哀思,与文人对历史无常的慨叹,在此刻通过"树"的意象完成双重投射。

诗中暗藏三重时空的叠印:铜雀台曾经的笙歌鼎沸、如今暮色中的凄凉管弦,以及西陵永恒的沉默。正如《唐人绝句精华》所论:"二十字中,写尽盛衰之感"。乐妓中断的舞姿,恰似历史突然静默的片段,将永恒悲情凝固在"不成"的刹那。这种"未完成"的美学表达,使全诗获得超越时代的感染力——正如霍松林先生所言:"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以舞写悲,其悲入骨"。

点评

铜雀妓诗境撷英

诗词原文: "魏王铜雀妓,日暮管弦清。一见西陵树,悲心舞不成。"

诗家妙评:

  1. 明·胡应麟《诗薮》叹曰:"二十字中含无限兴亡之感,'西陵树'三字尤见匠心,使曹瞒九泉闻之,亦当椎心泣血。"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舞不成'三字最是凄绝,昔年弦歌地,今作断肠场,乐景哀情相激射处,真得《国风》'黍离'之遗响。"

  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笺注:"以管弦之清反衬悲心之切,恍见残阳影里,霓裳羽衣忽作广陵散绝,此等笔法直追王右丞'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之神韵。"

  4.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特别激赏:"铜雀台妓本是极艳冶之题材,诗人却以'西陵树'点化出幽冥永隔之痛,东方美学所谓'物哀'精髓,正在此'舞不成'的凝绝瞬间。"

  5. 当代叶嘉莹先生《灵谿词说》引申道:"此诗暗合'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之境,铜雀歌舞终成灰烬,而诗人以树为眼,将永恒的自然与短暂的人事并置,遂使二十字具有史诗般的苍茫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