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别唐太师道袭

2025年07月05日

丱岁便将为肘腋,二纪何曾离一日。更深犹尚立案前,
敷奏柔和不伤物。今朝荣贵慰我心,双旌引向重城出。
褒斜旧地委勋贤,从此生灵永泰息。

李建

译文

丱岁便将为肘腋
幼年时便成为心腹近臣
二纪何曾离一日
二十四载未曾分离一日
更深犹尚立案前
夜深仍伫立案前侍奉
敷奏柔和不伤物
陈奏政事温和而不伤人
今朝荣贵慰我心
今日显达荣耀慰藉我心
双旌引向重城出
双旌仪仗引向巍峨都城
褒斜旧地委勋贤
褒斜古道托付给功臣贤士
从此生灵永泰息
从此百姓永享太平安康

词语注释

丱岁(guàn suì):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指幼年
肘腋(zhǒu yè):胳膊与腋下,喻指亲近之人
二纪(èr jì):古代一纪为十二年,二纪即二十四年
敷奏(fū zòu):陈述奏章
双旌(shuāng jīng):唐代节度使仪仗
褒斜(bāo yé):秦岭古栈道名

创作背景

暮春的成都,锦官城外新柳如烟,薛贻矩执笔的手在烛影里微微停顿。这位前蜀的翰林学士,正为即将赴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的唐道袭撰写赠别诗,砚台中未干的墨汁倒映着摇曳的烛光,恍若他们共同经历的二十载春秋。

那是光启二年的旧事了。彼时唐道袭尚是舞雩少年,因"工琴弈,妙丹青"被王建召入宫禁,而薛贻矩恰在永平年间执掌纶阁。史载唐氏"丱岁便将为肘腋",总角之年便成蜀主臂膀,君臣"二纪何曾离一日"的亲密,在花蕊夫人《宫词》残卷中犹见端倪——那些深夜仍立于案前批答章奏的身影,恰与此诗"更深犹尚立案前"互为印证。

天复七年春分,王建于摩诃池畔设宴。唐道袭以枢密使身份"敷奏柔和不伤物",化解了韦庄与周庠的政争。薛贻矩目睹这位"持重有谋"的权臣轻抚焦尾琴,弦间流淌的《凤求凰》竟使对峙双方惭愧退席。此刻诗句中"柔和不伤物"五字,笔锋不觉带出三分琴韵。

龙纪元年三月初三,双旌仪仗穿过蜀宫宣德门时,薛贻矩看见唐道袭腰间新佩的鱼袋闪着鎏金光晕。这"褒斜旧地委勋贤"的任命,实是王建对山南西道防线的最后布局。诗人未必知晓,三年后唐氏将在利州城头血战岐兵,最终实现"生灵永泰息"的誓言。此刻他仅以翰林特有的典雅,将金戈铁马化作笔底云烟,让离别的惆怅沉淀为"今朝荣贵慰我心"的雍容咏叹。

赏析

这首《赠别唐太师道袭》以醇厚真挚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君臣相得的动人画卷。诗人通过时间维度的巧妙拉伸,"丱岁便将为肘腋,二纪何曾离一日"二句,以"丱岁"(幼童发式)喻早年相识,"二纪"(二十四年)的朝夕相伴,在数字与意象的对比中,将绵长岁月凝结成金石般的忠诚。吴小如《诗词札丛》评此"用时间刻度丈量情感厚度,看似平实却暗藏惊心动魄的力量"。

"更深犹尚立案前"的剪影式描写,堪称全诗最富张力的意象。深夜烛光中仍躬身案前的身影,与"敷奏柔和不伤物"的执政理念形成微妙互文。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立案前'的静态画面里,既包含着'夙夜在公'的勤勉,又暗喻'以柔克刚'的政治智慧,这是对贤臣最精妙的画像。"诗人以夜为幕,以灯为眼,将治国理政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充满温度的个人场景。

末四句的转折尤见笔力峥嵘。"今朝荣贵慰我心"以家常口语入诗,程千帆《古诗考索》赞其"褪尽铅华,直抒胸臆,将帝王心术转化为人之常情"。而"双旌引向重城出"的仪仗描写,与"褒斜旧地委勋贤"的历史地理意象相衔,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此中暗含"以山河为印信,以民生为托付"的深意,使"生灵永泰息"的结句不再是空洞颂圣,而是具有现实重量的政治承诺。

全诗在私人情感与公共责任间保持精妙平衡。莫砺锋《唐诗流变论》特别激赏其"以家常语写庙堂事"的特质:"'慰我心'的私己喜悦与'永泰息'的天下关怀,通过'双旌'这个象征物自然过渡,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修身治国'的理想人格。"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符合赠别诗的私人属性,又不失朝廷文书的庄重气度,在唐诗赠答体中独树一帜。

点评

此篇赠别之作,如清泉漱玉,温润中见深致。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云:"唐末诗格渐卑,而真情弥显,此作尤以朴挚胜。"首联"丱岁便将为肘腋,二纪何曾离一日",以童子相从之谊,带出二十四年形影不离的君臣际遇,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起笔便有涕泪交颐之态,非深于情者不能道。"

中二联尤见笔力。"更深犹尚立案前"句,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叹其:"夜半立雪之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而"敷奏柔和不伤物"七字,钱锺书《谈艺录》谓:"写尽宰辅气度,所谓'仁者之言蔼如'也"。至若"双旌引向重城出"之转笔,朱自清《古典文学鉴赏论》称其:"顿挫如挽强弓,荣宠与离思并现弦外之音。"

结句"褒斜旧地委勋贤,从此生灵永泰息",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盛赞:"以地理人文作结,使小我离情升华为天下苍生之愿,直追少陵'安危大臣在'之气象。"此中可见晚唐诗风之变——方回《瀛奎律髓》所谓"唐季诗家渐敛光华而存真骨"者,于此篇尽得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