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成都,锦官城外新柳如烟,薛贻矩执笔的手在烛影里微微停顿。这位前蜀的翰林学士,正为即将赴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的唐道袭撰写赠别诗,砚台中未干的墨汁倒映着摇曳的烛光,恍若他们共同经历的二十载春秋。
那是光启二年的旧事了。彼时唐道袭尚是舞雩少年,因"工琴弈,妙丹青"被王建召入宫禁,而薛贻矩恰在永平年间执掌纶阁。史载唐氏"丱岁便将为肘腋",总角之年便成蜀主臂膀,君臣"二纪何曾离一日"的亲密,在花蕊夫人《宫词》残卷中犹见端倪——那些深夜仍立于案前批答章奏的身影,恰与此诗"更深犹尚立案前"互为印证。
天复七年春分,王建于摩诃池畔设宴。唐道袭以枢密使身份"敷奏柔和不伤物",化解了韦庄与周庠的政争。薛贻矩目睹这位"持重有谋"的权臣轻抚焦尾琴,弦间流淌的《凤求凰》竟使对峙双方惭愧退席。此刻诗句中"柔和不伤物"五字,笔锋不觉带出三分琴韵。
龙纪元年三月初三,双旌仪仗穿过蜀宫宣德门时,薛贻矩看见唐道袭腰间新佩的鱼袋闪着鎏金光晕。这"褒斜旧地委勋贤"的任命,实是王建对山南西道防线的最后布局。诗人未必知晓,三年后唐氏将在利州城头血战岐兵,最终实现"生灵永泰息"的誓言。此刻他仅以翰林特有的典雅,将金戈铁马化作笔底云烟,让离别的惆怅沉淀为"今朝荣贵慰我心"的雍容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