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独不见

2025年07月05日

东风艳阳色,柳绿花如霰。竞理同心鬟,争持合欢扇。
香传贾娘手,粉离何郎面。最恨卷帘时,含情独不见。

巨源

译文

东风艳阳色
东风吹拂,阳光灿烂
柳绿花如霰
柳枝嫩绿,花瓣纷飞如雪
竞理同心鬟
争相梳理象征同心的发髻
争持合欢扇
手中争执着合欢团扇
香传贾娘手
香气从贾娘手中传来
粉离何郎面
脂粉沾染了何郎的面庞
最恨卷帘时
最恨卷起帘幕的那一刻
含情独不见
满怀深情却偏偏看不见你

词语注释

霰(xiàn):雪珠,此处形容花瓣纷飞如雪
同心鬟(huán):象征爱情同心的发髻
合欢扇:象征爱情团圆的团扇
贾娘:古代美女的代称
何郎:指美男子何晏,后泛指俊美男子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独不见》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绮丽与孤寂

此诗诞生于南朝梁代宫廷乐府体系,属《杂曲歌辞》一类。考《乐府诗集》卷七十六,此类歌辞多采撷民间情歌入乐,经宫廷文人润色后,成为兼具市井气息与贵族审美的特殊文体。梁简文帝萧纲倡导的"宫体诗"风尚,正与此诗"香传贾娘手,粉离何郎面"的绮靡笔触暗合。

双重意象的隐喻

诗中"东风艳阳色"与"含情独不见"形成强烈反差,暗藏时代隐喻:

  • 表面:描绘春日游宴场景,《南史》载梁代贵族"每至春日,宴赏不绝","竞理同心鬟"正是当时女子争奇斗艳的写照
  • 深层:末句突转孤寂,或与梁代后期政局动荡相关。据《梁书·武帝纪》,大同年间(535-546)虽表面繁荣,实则"政刑弛紊",文人常借闺怨题材寄托忧思

人物典故的化用

"贾娘"典出《世说新语》中东晋贾充之女偷香赠韩寿的风流轶事;"何郎"指三国时傅粉何晏。诗人将这两个象征情爱与美貌的典故并置,却在尾联以"独不见"解构,形成情爱期待落空的戏剧性转折,此手法与同期宫体诗"欲抑先扬"的创作范式高度吻合。

乐舞场景的再现

考《隋书·音乐志》,梁代清商乐中常见"持扇而舞"的表演,"争持合欢扇"可能是对宫廷乐舞的真实摹写。而"柳绿花如霰"的意象,在庾信《春赋》"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中可得互文印证,展现南朝文人共通的审美趣味。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丽景反衬深闺孤寂,展现了南朝乐府特有的婉约情致。开篇"东风艳阳色,柳绿花如霰"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的绚烂(艳阳、柳绿)与触觉的轻盈(花如霰)交融,正如《古诗赏析》所评:"'霰'字妙绝,既状飞花之密,复拟其晶莹剔透,春光在此句中有了质感"。

"竞理同心鬟,争持合欢扇"二句暗含双重对比。明代学者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指出:"'同心''合欢'之物愈显,女子形单影只之情愈悲",梳妆用具的成双意象(同心鬟、合欢扇)与下文"独不见"形成强烈反差。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特别赞赏"香传""粉离"的细节描写:"贾娘之香犹在,何郎之面已遥,香粉二字拆用,见肌肤之亲已成追忆"。

结尾"最恨卷帘时,含情独不见"堪称诗眼。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分析:"'卷帘'是闺怨诗经典意象,此处与'东风'呼应,暗示女子日日卷帘盼归的常态,而'独不见'三字力透纸背,梁启超谓此句'有万钧摧心之力'"。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春日愈绚烂,孤寂愈刺骨。

全诗在空间营造上极具层次,由室外春光(柳绿花飞)到闺阁陈设(同心鬟、合欢扇),再到人物身体细节(香、粉),最终聚焦于"卷帘"这一典型动作,形成由远及近的镜头式推进。这种结构被闻一多称为"唐代闺怨诗的黄金范式",在40字的尺幅中,完成了从盛世春光到个人悲情的史诗性跨越。

点评

诗词原文:
东风艳阳色,柳绿花如霰。竞理同心鬟,争持合欢扇。
香传贾娘手,粉离何郎面。最恨卷帘时,含情独不见。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末句'含情独不见',以淡语收浓情,愈显其怅惘。前六句极写春光丽影、儿女欢态,至结处陡然转折,如乐府之'曲终人不见',余韵悠长。"

  2.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柳绿花如霰'五字,状春色如在目前,而'霰'字尤奇,不写花繁而写花轻,暗伏后文'卷帘'时随风零落之象,匠心独运。"

  3. 贺裳《载酒园诗话》析:
    "此诗深得南朝乐府遗意。'贾娘''何郎'用典无痕,以香粉绮丽衬'独不见'之寂寥,正如庾信《春赋》笔法,繁华处愈见苍凉。"

  4. 黄生《唐诗摘钞》赞:
    "结句七字,力透纸背。'卷帘'本是寻常动作,着一'恨'字,则前文'竞理鬟''争持扇'之热闹,皆成反衬。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5.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补:
    "通篇不着一'怨'字,而怨在言外。东风柳绿时,他人皆成双,唯己'独不见',此等含蓄,正是唐人情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