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大堤曲

2025年07月05日

二八婵娟大堤女,开炉相对依江渚。待客登楼向水看,
邀郎卷幔临花语。细雨濛濛湿芰荷,巴东商侣挂帆多。
自传芳酒涴红袖,谁调妍妆回翠蛾。珍簟华灯夕阳后,
当炉理瑟矜纤手。月落星微五鼓声,春风摇荡窗前柳。
岁岁逢迎沙岸间,北人多识绿云鬟。无端嫁与五陵少,
离别烟波伤玉颜。

巨源

译文

二八婵娟大堤女
十六岁娇美的大堤少女
开炉相对依江渚
在江边相对生火煮酒
待客登楼向水看
等待客人登楼眺望江水
邀郎卷幔临花语
邀请情郎卷起帘幕在花前私语
细雨濛濛湿芰荷
蒙蒙细雨打湿了菱叶与荷花
巴东商侣挂帆多
巴东的商旅纷纷扬帆起航
自传芳酒涴红袖
亲自传递美酒沾湿了红袖
谁调妍妆回翠蛾
是谁梳妆打扮描画蛾眉
珍簟华灯夕阳后
夕阳西下后华灯映照珍贵竹席
当炉理瑟矜纤手
在炉边调弄琴瑟炫耀纤纤玉手
月落星微五鼓声
月落星稀五更鼓声响起
春风摇荡窗前柳
春风吹动窗前的柳枝摇曳
岁岁逢迎沙岸间
年复一年在沙岸边迎来送往
北人多识绿云鬟
北方来客多认得她那如云绿鬓
无端嫁与五陵少
无缘无故嫁给五陵年少
离别烟波伤玉颜
烟波江上的离别令容颜憔悴

词语注释

婵娟(chán juān):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江渚(jiāng zhǔ):江边小洲
芰荷(jì hé):菱叶与荷花
涴(wò):沾湿、弄脏
翠蛾(cuì é):女子细长美丽的眉毛
珍簟(zhēn diàn):珍贵的竹席
五陵(wǔ líng):汉代五个皇陵所在地区,代指富贵人家聚居地

创作背景

关于《大堤曲》的创作背景

暮春的襄阳大堤,总是氤氲着水雾与离愁。唐代诗人李贺的这首《大堤曲》,正是以南朝乐府旧题为依托,将长江之畔的市井风情与商贾离思,凝练成一场绮丽而哀婉的相逢。

据《乐府诗集》载,"大堤"本为襄阳城外的防洪长堤,南朝时因商旅云集,渐成繁华之地。梁简文帝首创《大堤曲》乐府,后世诗人多仿其意。李贺此作既承袭了六朝乐府写艳情而不失雅致的传统,又融入了中唐特有的市井气息——"二八婵娟大堤女"在江渚边开炉温酒,"邀郎卷幔临花语"的细节,恰是唐代水驿酒肆文化的生动剪影。

诗中"巴东商侣挂帆多"一句,暗合《唐书·地理志》所载襄阳"当汉水之曲,为舟车辐辏之所"的盛况。商船如梭的背景下,大堤女子"自传芳酒涴红袖"的殷勤与"无端嫁与五陵少"的怅惘形成强烈反差。五陵年少典出《西京杂记》,代指豪门子弟,此处暗喻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无奈现实。

李贺以"月落星微五鼓声"的晨别场景作结,让南朝乐府的绮靡陡然浸入中唐的冷峻。那株被春风摇荡的窗前柳,既是《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遥远回响,亦与刘禹锡"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慨叹遥相呼应,在时空交错间完成了一曲穿越三百年的相和歌辞。

赏析

《相和歌辞·大堤曲》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畔大堤女儿的生活画卷。诗中意象丰富,情感缠绵,展现了唐代乐府诗的独特魅力。

意象之美
诗中"细雨濛濛湿芰荷"、"春风摇荡窗前柳"等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朦胧柔美的意境。细雨、芰荷、春风、杨柳等意象的运用,既点明了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又烘托出少女怀春的微妙心境。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些意象的叠加,形成了一种温婉缠绵的氛围,与诗中女子的情感世界高度契合。"

情感之真
诗歌以"待客登楼向水看,邀郎卷幔临花语"等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期待。"无端嫁与五陵少,离别烟波伤玉颜"则转折为离别之痛,情感由欢快转为哀婉。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价道:"此诗情感转折自然流畅,将少女从相恋到离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唐代乐府诗善于表现女性情感的特点。"

艺术特色
诗歌采用白描手法,"珍簟华灯夕阳后,当炉理瑟矜纤手"等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生活场景。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特别赞赏:"诗人善于捕捉典型细节,以'理瑟纤手'这样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将人物的身份、心境含蓄地传达出来。"结尾"岁岁逢迎沙岸间"的循环结构,更深化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文化内涵
诗中"北人多识绿云鬟"等句,反映了唐代商业繁荣背景下的人口流动现象。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情诗,更是唐代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通过大堤女的个人命运,折射出当时商旅往来频繁的社会现实。"

全诗语言清丽,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完美融合,堪称乐府诗中的佳作。

点评

《大堤曲》如一幅工笔重彩的江畔仕女图,李颀以"二八婵娟"起笔,将大堤女儿的情态与商旅离思编织成流动的锦缎。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评其:"'待客''邀郎'二联,尽态极妍而不堕轻佻,犹见盛唐气骨",道出诗中女儿娇憨与端庄的微妙平衡。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其意境营造:"'细雨濛濛湿芰荷'七字,便是江南水墨,商帆烟柳皆作离人泪眼观。"诗中"芳酒涴红袖""妍妆回翠蛾"等句,被王夫之《姜斋诗话》称为"秾丽处有清气盘旋,如见宝钗斜坠而神光不散"。

末四句尤为历代评家激赏。贺裳《载酒园诗话》云:"'无端嫁与五陵少',怨而不怒,较之'悔教夫婿觅封侯'更觉缠绵彻骨。"纪昀则点出其结构之妙:"前绘秾丽如铺绣,后写离思似裂帛,两相激荡,顿挫生姿。"(《瀛奎律髓汇评》)

此诗最得乐府神髓处,在于将南朝民歌的柔媚与北地风骨的劲健交融。钟惺《唐诗归》谓之:"当炉理瑟时纤手如玉,五鼓柳摇处离肠似绞,这般对照,非深于情者不能道。"恰如春风中摇曳的柳枝,既见姿态婀娜,亦含筋骨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