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堤曲》的创作背景
暮春的襄阳大堤,总是氤氲着水雾与离愁。唐代诗人李贺的这首《大堤曲》,正是以南朝乐府旧题为依托,将长江之畔的市井风情与商贾离思,凝练成一场绮丽而哀婉的相逢。
据《乐府诗集》载,"大堤"本为襄阳城外的防洪长堤,南朝时因商旅云集,渐成繁华之地。梁简文帝首创《大堤曲》乐府,后世诗人多仿其意。李贺此作既承袭了六朝乐府写艳情而不失雅致的传统,又融入了中唐特有的市井气息——"二八婵娟大堤女"在江渚边开炉温酒,"邀郎卷幔临花语"的细节,恰是唐代水驿酒肆文化的生动剪影。
诗中"巴东商侣挂帆多"一句,暗合《唐书·地理志》所载襄阳"当汉水之曲,为舟车辐辏之所"的盛况。商船如梭的背景下,大堤女子"自传芳酒涴红袖"的殷勤与"无端嫁与五陵少"的怅惘形成强烈反差。五陵年少典出《西京杂记》,代指豪门子弟,此处暗喻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无奈现实。
李贺以"月落星微五鼓声"的晨别场景作结,让南朝乐府的绮靡陡然浸入中唐的冷峻。那株被春风摇荡的窗前柳,既是《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遥远回响,亦与刘禹锡"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慨叹遥相呼应,在时空交错间完成了一曲穿越三百年的相和歌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