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过温汤

2025年07月05日

握图开万宇,属圣启千年。骊阜疏缇骑,惊鸿映彩旃。
玉霜鸣凤野,金阵藻龙川。祥烟聚危岫,德水溢飞泉。
停舆兴睿览,还举大风篇。

德真

译文

奉和圣制过温汤
恭和皇帝御制诗《过温汤》
握图开万宇,属圣启千年。
掌握天机开创辽阔疆域,圣明君主开启千年盛世。
骊阜疏缇骑,惊鸿映彩旃。
骊山脚下卫队稀疏列队,惊飞的鸿雁映着彩旗。
玉霜鸣凤野,金阵藻龙川。
凤鸣玉霜遍野,龙纹金甲映川。
祥烟聚危岫,德水溢飞泉。
祥云缭绕险峰,德泽之水涌如飞泉。
停舆兴睿览,还举大风篇。
停下车驾圣目观览,再赋一首《大风》诗篇。

词语注释

缇骑(tí jì):皇帝出行时的护卫骑兵。
旃(zhān):古代赤色曲柄旗。
岫(xiù):山峰。
睿览(ruì lǎn):皇帝观览的敬称。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过温汤》创作背景

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骊山温汤作为帝王行幸之地,承载着"天人感应"的政治象征。时值春祭前夕,高宗携文武百官巡幸温泉宫,见"祥烟聚岫,德水飞泉",遂命群臣奉和御制诗。此篇五言排律正是在这般华彩辉映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皇家仪轨与文学盛事

  • 骊阜缇骑:据《唐书·舆服志》记载,帝王行幸时"缇骑前导,羽葆后随",诗中"疏缇骑"暗合永徽二年(651年)精简仪仗的政令
  • 惊鸿彩旃:《开元礼》载春蒐仪制有"画隼旟于綪旃",诗人以"惊鸿"喻指天子仪仗,既合典制又显灵动

祥瑞书写中的政治隐喻

"玉霜鸣凤"典出《淮南子》"凤皇鸣于玉堂",而"金阵龙川"实指渭水演武场景。据《册府元龟》载,永徽三年(652年)十月,高宗曾于骊山阅兵,诗中"藻"字既状旌旗之盛,又暗含"藻饰太平"之意。

文学传统的承续

末句"大风篇"以汉高祖《大风歌》作结,呼应太宗《温泉言志》"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的治国襟怀。这种将巡游诗升华为"圣德颂"的写法,正是初唐应制诗"雅正冲融"(《贞观政要》评语)的典型体现。

按:《全唐诗》将此诗系于高宗朝,温汤所在之"凤野龙川"实为关中八景"骊山晚照"所在,诗人以金玉为对、烟霞作衬,完美诠释了初唐宫廷诗"铺锦列绣"(《艺苑卮言》语)的美学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帝王巡幸温汤的盛况,展现了初唐时期雄浑大气的审美特质。首联"握图开万宇,属圣启千年"化用《河图》《洛书》典故,将帝王统治喻为承接天命的壮举。学者傅璇琮指出:"'开万宇''启千年'的时空对举,既显疆域之广,又彰国祚之久,奠定全篇颂圣基调"(《唐代文学研究》)。

诗中意象群极具层次感:缇骑如云疏朗于骊山,惊鸿振翅映衬彩旗,构成动感十足的视觉画卷。"玉霜""金阵"二句尤为精妙,周勋初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点:"以'鸣凤''藻龙'的祥瑞意象,将自然景观与皇权威仪完美融合,霜野如鸣佩玉,川流似布金阵,可见诗人炼字之工"。

尾联"祥烟聚危岫,德水溢飞泉"暗含天人感应思想。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烟聚山巅象征圣德凝聚,泉涌如飞暗示恩泽广被,这种将自然现象道德化的写法,源自《诗经》'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的比德传统"。结句"还举大风篇"巧妙用汉高祖《大风歌》典故,既颂今上功业,又显文治之盛,黄天骥《唐诗三百年》称此乃"以汉喻唐的典型笔法"。

全诗在空间上由远及近(万宇→骊阜→凤野→龙川),时间上贯通古今(千年→大风篇),情感由肃穆渐转昂扬。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总结道:"对仗精工而不板滞,用典繁密却显自然,体现初唐应制诗'雅正雄浑,气象高华'的典型特征,是奉和体中的上乘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如见九重阊阖。'骊阜疏缇骑,惊鸿映彩旃'二句,以动衬静,皇家仪仗与自然飞鸟相映成趣,深得《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之遗韵。"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玉霜鸣凤野,金阵藻龙川'十字最见匠心。霜如玉而凤鸣在野,阵似金而龙藻川原,虚实相生处,暗藏'圣德被于草木'的颂圣深意,却无斧凿之痕。"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尾联:"『停舆兴睿览,还举大风篇』化用汉高祖《大风歌》典故,将帝王巡幸的即时场景升华为历史传承的永恒意象。这种'以典作结,余响不绝'的手法,正是王维应制诗高出寻常颂圣之作的关键。"

艺术特色分析

  1. 空间构建:首联"握图开万宇"以舆图象征疆域,瞬间展开宏阔时空,钱钟书《谈艺录》称此手法为"尺幅千里"。

  2. 色彩运用:诗中"缇""彩""玉""金"等字构成富丽色谱,朱光潜《诗论》指出:"唐代应制诗最重设色之道,此作尤得金碧山水之妙。"

  3. 声韵安排:颔联"骑""旃"与颈联"川""泉"形成阴阳对转的韵脚变化,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认为这种韵部转换"如听仙乐,暗合宫廷雅乐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