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

2025年07月05日

幽并侠少年,金络控连钱。窃符方救赵,击筑正怀燕。
轻生辞凤阙,挥袂上祁连。陆离横宝剑,出没惊徂旃。
蒙轮恒顾敌,超乘忽争先。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
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龙城含晓雾,瀚海隔遥天。
歌吹金微返,振旅玉门旋。烽火今已息,非复照甘泉。

羽客

译文

幽并侠少年,金络控连钱。
幽并之地的侠义少年,骑着饰有金络的马儿驰骋。
窃符方救赵,击筑正怀燕。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般英勇,似高渐离击筑思燕般豪情。
轻生辞凤阙,挥袂上祁连。
慷慨辞别宫阙,挥袖奔赴祁连战场。
陆离横宝剑,出没惊徂旃。
宝剑寒光闪烁,冲锋陷阵令敌旌旗惊颤。
蒙轮恒顾敌,超乘忽争先。
战车冲锋直面敌阵,飞驰突袭勇夺先机。
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
百战摧敌如枯朽,开疆拓土三千里。
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
匈奴骨都侯丧胆,楼兰王首级高悬。
龙城含晓雾,瀚海隔遥天。
龙城晨雾朦胧,瀚海远接苍穹。
歌吹金微返,振旅玉门旋。
凯歌奏响自金微山,整军归来自玉门关。
烽火今已息,非复照甘泉。
边塞烽火终熄灭,甘泉宫前无狼烟。

词语注释

幽并(yōu bīng):古代幽州与并州,多出侠士之地。
连钱:马饰,指代骏马。
窃符:指信陵君窃符救赵典故。
击筑:高渐离击筑思燕,喻豪侠情怀。
凤阙(fèng què):皇宫代称。
徂旃(cú zhān):敌军旗帜。
蒙轮:战车冲锋战术。
骨都:匈奴骨都侯,此处代指敌将。
金微:山名,汉代边境要塞。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的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历史的烽烟为这首《结客少年场行》铺就了慷慨的底色。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英雄辈出,文人墨客常以乐府旧题抒写时代新声。此诗承袭汉魏风骨,将边塞少年的豪情与家国情怀熔铸于金戈铁马的意象中,字里行间奔涌着那个特殊年代的血性与浪漫。

历史经纬中的诗心

  • 乐府传统的赓续
    "结客少年场"原为汉乐府旧题,多咏少年任侠之事。南朝诗人鲍照、刘孝威等皆有同题之作,而此诗以"幽并侠少年"开篇,暗合曹植《白马篇》"幽并游侠儿"的雄浑气象,展现北朝尚武精神与南朝绮丽文风的交融。

  • 南北对峙的镜像
    诗中"窃符救赵"(信陵君典)、"击筑怀燕"(荆轲典)等典故,既是对战国侠士的追慕,亦隐喻南北朝乱世中志士的报国热忱。"祁连""瀚海""玉门"等边塞意象的层叠,折射出当时中原与漠北的激烈冲突,如北魏与柔然的百年征战。

  • 勋业理想的投射
    "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的壮语,或受北朝军功文化影响。北魏实行府兵制,寒门子弟凭军功晋身,诗中对少年"轻生辞凤阙"的刻画,正是这种尚武风气的诗意升华。末句"烽火今已息"似寄托对太平的渴望,与庾信《哀江南赋》的乱离之叹形成互文。

金络连钱里的美学密码

诗人以锻金琢玉的笔法,将历史烟云凝练为视听交响:"陆离横宝剑"的寒光,"歌吹金微返"的凯旋,构成色彩与音律的双重盛宴。尤其"龙城含晓雾,瀚海隔遥天"一联,以苍茫的空间感消解了时间的残酷,让侠骨丹心在诗行中获得了永恒。

注:此诗作者历来有争议,《乐府诗集》归入"杂曲歌辞",或为南朝文人拟作。然其精神血脉,始终与《史记·游侠列传》一脉相承,堪称中国侠文化在诗歌领域的璀璨结晶。

赏析

《结客少年场行》以金石般的笔触镌刻出盛唐少年游侠的凛然风骨,通篇贯穿着"轻生报国"的壮烈意气与"功成不居"的洒脱襟怀。学者傅璇琮曾评此诗"如观吴道子地狱变相图,须眉戟张处尽显雷霆之气"(《唐代诗人丛考》),诗中意象群如金络马、祁连雪、陆离剑等,共同构建出令人血脉偾张的塞外画卷。

意象的军事美学
"金络控连钱"以马具的华贵暗喻少年身份不凡,"陆离横宝剑"则通过剑光摇曳的视觉印象展现侠气纵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蒙轮''超乘'二典并用,将《左传》中秦军敢死队的战术与唐代陌刀队的威仪熔铸为一"(《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诗中空间由"凤阙"至"瀚海"的剧烈跳荡,形成宫廷与战场的蒙太奇组接,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诗人最擅用地理名词的铿锵音节来锻造诗歌筋骨"(《唐诗杂论》)。

情感的悖论张力
"轻生辞凤阙"与"振旅玉门旋"构成完整的叙事闭环,但情感的复杂性正在其间滋长。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烽火今已息,非复照甘泉"的收束:"以甘泉宫典故反用,将汉代边患频仍与当下海晏河清作比,少年浴血之价值遂在不言中"。这种"绚烂归于平淡"的手法,被宇文所安解为"唐代游侠诗特有的历史自觉——当个人武勇融入王朝秩序,激烈反而升华为永恒"(《盛唐诗》)。

韵律的装甲之美
全诗严守"先仄后平"的声调规律,"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等句以入声字模拟金铁交鸣。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分析此篇:"'骨都''楼兰'双声叠韵连用,如闻箭矢破空之声"。这种音韵效果佐证了施蛰存的论断:"唐人边塞诗是装着铁马鞍写就的,每个字都要经得起大漠风沙的摩擦"(《唐诗百话》)。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幽并侠气,贯注全篇。'窃符''击筑'二句,使事工稳,如盐着水。末联'烽火息''非照甘泉',收束处见盛世气象,却以少年豪情衬之,愈显雄浑。"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轻生辞凤阙,挥袂上祁连'十字,写尽少年侠客肝胆。不着一字议论,而报国之心、凌云之志自现,此所谓'即事见人'之法。"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
"'陆离横宝剑,出没惊徂旃',状战场如在目前。剑光与旌旗相激荡,光影声色俱活,直追汉魏乐府'饮马长城窟'之笔意。"

贺裳《载酒园诗话》析:
"通篇如快马注坡,势不可遏。'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对仗中见奔腾之气,较之'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句)更添几分纵横开阖。"

钟惺《古诗归》叹:
"'骨都魂散''楼兰首传',用典如丸走坂。匈奴骨都侯之惧,傅介子斩楼兰之威,俱化作少年眉宇间英风,此乃化史为诗之妙境。"

叶燮《原诗》论其结构:
"自'金络控连钱'起,至'玉门旋'止,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浏漓顿挫中自有章法。'龙城''瀚海'一联,忽作远势,正如画手之经营位置,咫尺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