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长门怨

2025年07月05日

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
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

交泰

译文

自闭长门经几秋
独自幽闭在长门宫中已度过多少春秋
罗衣湿尽泪还流
华美的衣衫被泪水浸透,泪水却依然流淌
一种蛾眉明月夜
同样是蛾眉弯弯的明月之夜
南宫歌管北宫愁
南宫中歌舞升平,北宫里却满是忧愁

词语注释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于此,后常用来代指冷宫
罗衣:用轻软丝织品制成的华美衣服
蛾眉:女子长而美的眉毛,也代指美人

创作背景

长门怨:金屋尘冷里的永恒叹息

创作背景探微

汉武帝建元年间,长安未央宫的朱漆廊柱曾见证过这样一段往事:陈皇后阿娇失宠,被废黜迁居长门宫。据《汉书·外戚传》载,这位"金屋藏娇"典故的主人公,在长门宫中"忧闷悲思",遂以千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后世文人循此凄艳典故,谱就无数《长门怨》诗篇,此作正是其中如珠玉般温润而哀婉的一阕。

诗句中的历史光影

"自闭长门经几秋"句,暗合《三辅黄图》所载长门宫"在长安城东南"的幽闭之境。考古发现表明,汉代离宫多设复道与主宫相连,而诗中"南宫歌管北宫愁"的鲜明对比,恰与汉宫"南宫北阙"的建筑格局相呼应。班固《西都赋》所谓"北阙甲第,当道直启"的繁华,更衬得长门"罗衣湿尽"的孤寂。

审美意象的传承

"蛾眉明月"意象源自《诗经·卫风》"螓首蛾眉",经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转化,至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达到巅峰。此诗将传统意象置于南北宫苑的时空对照中,使个人愁绪升华为永恒的人性悲歌。正如李商隐《宫辞》所咏"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总在欢宴最浓处,听见寂寞的回响。

注: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载:"《长门怨》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亲幸。"虽此事真伪难考,然确为后世长门诗系谱之滥觞。

赏析

月光在朱漆斑驳的宫门上流淌,这首《长门怨》以四句二十八字的精炼笔墨,将失宠宫人的孤寂绘成千年不褪色的工笔画。首句"自闭长门经几秋"中,"闭"字如沉重的宫门訇然落下,《汉乐府研究》指出这是"空间禁锢与时间循环的双重囚笼",被遗弃的岁月在秋字里层层堆积,让人想起班婕妤"年年月月对空床"的叹息。

罗衣上蜿蜒的泪痕在第二句获得动态生命,"湿尽"与"还流"形成绝望的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意象研究》特别强调此处的丝绸意象:"轻薄的罗衣本应承欢侍宴,此刻却成为盛装泪水的容器,物质属性与使用场景的错位强化了悲剧性。"这种衣不胜泪的描写,与白居易"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形成跨越时空的互文。

转句"一种蛾眉明月夜"突现精妙对比,《唐宋词审美》分析道:"'蛾眉'与'明月'的意象叠加,既暗示美人如玉的容颜,又暗用《诗经》'螓首蛾眉'的典故,使个体哀伤获得文化传统的支撑。"而末句"南宫歌管北宫愁"的强烈反差,王兆鹏《唐代宫怨诗研究》评为:"空间分割的艺术典范,一墙之隔的欢愉与哀愁,构成盛唐宫廷最残酷的蒙太奇。"

全诗最动人的在于其情感表达的节制美。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赞叹:"诗人以'经几秋'替代具体年数,用'泪还流'省略哭泣过程,这种留白艺术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悲剧的再创造。"正如月光同时照耀着南宫的笙箫与北宫的泪痕,诗歌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了对人性永恒的观照——在权力构筑的华丽牢笼里,每个时代都能听见这穿越千年的哽咽。

点评

名家点评

**《长门怨》**以深婉之笔写宫怨之悲,如夜露滴阶,声声含恨:

"泪湿罗衣而愁痕不干,南宫歌舞而北宫独愁,此般对照最是摧心。长门永巷之怨,尽在'一种蛾眉'四字中——同是如月佳人,而荣枯天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李太白'月光欲到长门殿',王少伯'南宫夜漏北宫听',皆从此诗化出。然不如此处'歌管'与'愁'字相击,如闻裂帛之声。"
——明·钟惺《诗归》

末句尤见匠心
南宫笙箫沸天,北宫泪凝冰绡,同一轮明月下,"蛾眉"二字竟成命运判词。清人黄生《唐诗摘钞》叹曰:"不怨君王,而怨明月,怨得无理却有情。明月何曾照沟渠?偏是这'一种'最杀人。"

泪的意象
"湿尽"二字,前人谓有"泪海倒悬"之势。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罗衣能湿尽,非一朝之泪矣。较之'泪痕不学君恩断',更觉绝望。"

时空张力
"经几秋"三字,朱庭珍《筱园诗话》点破:"秋而复秋,门内人尚计数,门外人早忘却。此等怨毒,比'天阶夜色凉如水'更刺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