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昭君词

2025年07月05日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行将远,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路,陇首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陈昭

译文

跨鞍今永诀
今日跨上马鞍,与你永别
垂泪别亲宾
泪流满面,告别亲友
汉地行将远
离开汉地渐行渐远
胡关逐望新
胡地的关隘在望,景色陌生
交河拥塞路
交河的道路拥挤阻塞
陇首暗沙尘
陇山头风沙弥漫,天色昏暗
唯有孤明月
只有那孤独的明月
犹能远送人
依然能远远地为我送行

词语注释

胡关:胡地的关隘,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口
交河:古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陇首:陇山的山头,陇山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昭君词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曲《昭君词》自南朝乐府《相和歌辞》中浮出,如大漠孤烟袅袅升起。相传此作乃梁代文士摹写昭君出塞时况味,字字浸透胡沙冷月,笔笔皆含汉关离殇。

史册中的明妃背影
《汉书·元帝纪》载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愿婿汉氏以自亲",宫女王嫱请缨远嫁。石崇《王明君辞序》云"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此般琵琶幽怨,恰为后世文人构筑了永恒的创作母题。

诗中的地理意象密码
"交河拥塞路"暗合《汉书·西域传》"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的记载,这座吐鲁番盆地的丝路古城,在南北朝时已成军事要塞;"陇首"二字则化用《三秦记》"陇坂九回,不知高几许"的典故,秦陇交界处的漫天沙尘,自汉代起便是中原与西域的地理分界。

月光下的永恒送别
末句"唯有孤明月"遥应石崇《王明君辞》"仰视云中月,皎皎悬清辉",更暗藏《乐府解题》所载昭君故事中"登胡殿,仰天叹"的经典场景。这轮穿越汉匈边境的明月,既是地理空间的见证者,更是文化记忆的承载体。

南朝文人以乐府旧题重构历史画面时,将汉代《昭君怨》的质朴叙事,升华为"垂泪别亲宾"的仪式化场景。胡震亨《唐音癸签》论相和歌辞"皆汉世街陌谣讴",而此作却在民谣底色上,敷染了文人化的苍凉诗境——正如昭君青冢终成民族团结的象征,这首相和歌辞亦在历史与文学的交汇处,凝成永恒的月光化石。

赏析

《相和歌辞·昭君词》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王昭君出塞时的苍凉画卷。诗人通过"跨鞍永诀"与"垂泪别亲"的强烈对比,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死离别的场景——马鞍成为故土与异域的分界,泪水中浸透着对家国永难再见的绝望。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十字写尽离魂",正是捕捉到了这种瞬间永恒的悲剧美。

"汉地行将远,胡关逐望新"二句运用空间递进的蒙太奇手法,汉地的渐行渐远与胡关的次第呈现,构成地理与心理的双重疏离。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逐'字最妙,非自愿而被迫前行之态尽出",这个动词精准传达了昭君被命运推着走向未知的无奈。

诗中意象群构建出震撼的边塞图景:"交河拥塞"既实写西域险隘,又暗喻人生困局;"陇首沙尘"以遮天蔽日的自然景象象征前途迷茫。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这两句:"塞外风物本已苍茫,经诗人点染更显凄怆,非亲历者不能道。"而"孤明月"的意象尤为绝妙,它既是昭君清冷人格的投射,又是跨越民族隔阂的永恒见证。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意象"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指出明月在这里完成了从自然物象到精神图腾的升华。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爆发。前六句压抑的离愁在尾联突然获得释放——当所有人事都湮没于塞外风沙时,唯有明月不离不弃。这种"天地无情明月在"的构思,令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感叹:"结句如孤峰突起,使全篇哀而不伤。"诗人将个体孤独升华为宇宙永恒的陪伴,赋予悲剧以崇高的美学力量。

这首作品最动人处在于其克制的抒情方式。没有直写昭君之怨,但通过"永诀""孤明"等意象的层层渲染,让读者在留白中体会更深沉的哀伤。正如现代学者叶嘉莹所言:"唐人写昭君多着墨于怨恨,此诗却以明月作结,在绝望中开出希望之花,正是盛唐气韵的余响。"

点评

名家评《昭君词》

诗家论句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诗:
"五字凄然,有瀚海孤蓬之态。'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不着一字怨而怨自深,得《十九首》遗意。"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结句绝妙,明月送人,人不能送人,孤臣去国之思,尽在此中矣。较之'环佩空归月夜魂',更觉含蓄万重。"

词家论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申:
"『孤明月』三字,遂开北宋词境。盖以无情之物写有情之思,正如『明月照高楼』之『流光正徘徊』,皆『隔』之妙笔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陇首沙尘』与『交河拥塞』相对,不写人而写路,则征途之艰可知。末二句忽转空灵,如幽燕老将突作吴侬软语,倍觉动人。"

笔法探微

**清代·黄生《唐诗评》**点其章法:
"前六句步步紧逼,至『孤明月』处忽作飞鸿踏雪之势。此等收束,如孤帆远影杳入碧空,惟见长江天际流耳。"

**近代·顾随《驼庵诗话》**独赏:
"『逐望新』三字最奇,胡关本旧,偏说望新,是心死而复醒之态。昭君眼中物物皆新,正见其心中物物皆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