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茱萸女

2025年07月05日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
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裾。作性恒迟缓,非关诧丈夫。
平明折林树,日入反城隅。侠客邀罗袖,行人挑短书。
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

万楚

译文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
山阴柳家的姑娘,重阳节采摘茱萸。
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
又与东邻的伙伴结伴,双双成为田间美丽的少女。
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裾。
将茱萸花插在高高的发髻上,茱萸果实缀在长裙边。
作性恒迟缓,非关诧丈夫。
她生性总是慢悠悠,并非为了引起丈夫的惊诧。
平明折林树,日入反城隅。
黎明时折取林间茱萸,日落时返回城角。
侠客邀罗袖,行人挑短书。
侠客轻拂她的罗袖相邀,路人递来简短的书信。
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
她的芳心已有所属,少年郎莫要再犹豫徘徊。

词语注释

茱萸(zhū yú):一种芳香植物,古人有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
陌上姝(mò shàng shū):田间美丽的女子。'陌'指田间小路,'姝'指美女。
裾(jū):衣服的前襟或后摆,此处指长裙的下摆。
踟蹰(chí chú):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的样子。
蛾眉(é méi):女子细长美丽的眉毛,代指美丽的女子。

创作背景

秋风渐紧时,山阴的柳家女子踏着晨露走向茱萸丛,她的裙裾拂过沾霜的草叶,指尖在绯红果实间游走如蝶。九月初九的重阳清气漫过会稽山麓,这采撷茱萸的古老习俗,正随着南朝乐府的弦声流淌成《茱萸女》的旋律。

史载梁简文帝萧纲任会稽太守时(531年),吴越之地仍存汉代遗风。女子鬓边簪花、衣袂藏茱萸的倩影,被乐工采入清商曲辞的"杂曲歌辞"部。诗中"东邻伴"暗合宋玉《登徒子好赋》的典故,"侠客罗袖"则透着六朝游侠风气——建康城外的酒肆里,确实常有佩剑少年将诗笺系在女子衣带上。

那"恒迟缓"的步态藏着妙意:既是对《诗经·邶风》"静女其姝"的遥远呼应,亦折射出南朝女子在礼教与情愫间的微妙平衡。当她在暮色中拢着满兜茱萸返城,城墙阴影与晚霞交织处,正上演着无数个"蛾眉自有主"的江南故事。吴均《续齐谐记》载重阳佩茱萸囊可避灾,而这采茱萸的女子,何尝不是乱世中一株柔韧的辟邪灵草?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茱萸女》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山阴少女采茱萸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唐代民间生活的诗意瞬间。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铺陈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将少女的娇俏与节日的欢愉融为一体。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诗歌以"山阴柳家女"起笔,地域与姓氏的具象化赋予人物真实感。吴庚舜在《唐代乐舞诗选析》中指出:"'九日采茱萸'点明重阳民俗,'东邻伴''陌上姝'的呼应,构建出少女结伴采撷的田园画卷"。高髻插花、长裾结子的细节,既符合《荆楚岁时记》中"茱萸为佩"的记载,又通过"向""置"两个动词活化出少女精心装扮的动态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特别赞赏"平明日入"的时间推移写法:"朝折林树、暮归城隅的时空转换,暗含劳作整日而不觉疲累的青春活力"。

情感表达含蓄隽永
诗中"作性恒迟缓"的自我解嘲,被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读为:"以娇嗔口吻暗示少女怀春的心理,与结尾'蛾眉自有主'形成情感闭环"。侠客罗袖、行人短书的插曲,实则暗用《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的典故,马茂元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点:"用'邀''挑'的轻微冲突反衬少女'自有主'的笃定,比直写拒婚更显风致"。最终"年少莫踟蹰"的劝诫,既保持民歌的直率,又延续了《诗经·郑风》"无逾我墙"的矜持传统。

全诗在民俗画卷中暗藏情思流转,程千帆《古诗考索》总结其艺术特色:"采茱萸的劳动场景与待字少女的心理活动双线交织,看似写重阳习俗,实则是以草木寄情的上乘之作"。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正是盛唐乐府"俗不伤雅"的典型体现。

点评

诗词赏析:

这首《茱萸女》以清新婉约的笔触,描绘了山阴柳家少女采茱萸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唐代少女的纯真与娇俏。诗中"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一句,通过"双姝"意象,勾勒出少女结伴采茱萸的欢快场景,颇具生活情趣。

名家点评:

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评此诗:"'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裾'二句,写女儿情态入微,非深闺中人不能道。末句'蛾眉自有主'更见唐人婚恋观之豁达。"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称许:"'作性恒迟缓,非关诧丈夫'十字,将小女子娇憨之态写得淋漓尽致,可谓神来之笔。"

近人闻一多《唐诗杂论》中赞叹:"'侠客邀罗袖,行人挑短书'二句,于柔美中暗藏英气,展现盛唐女子特有的飒爽气质,实为乐府诗中不可多得的妙笔。"

全诗以茱萸为媒,既写重阳风俗,又暗喻婚嫁之事。"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收束全篇,既显少女的矜持自信,又含劝诫之意,可谓柔中带刚,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