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
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方虬

译文

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
汉朝国运正值鼎盛,朝廷中武将济济。
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
何须我这苦命女子,艰辛远行去和亲。
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掩泪辞别丹凤宫殿,怀悲前往匈奴龙庭。
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单于空自欢喜,哪见我旧日容颜。
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
塞外荒芜无花无草,纵是春天也非春景。
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衣带渐宽非为体瘦,实因愁绪日日萦心。

词语注释

丹凤(dān fèng):汉代宫殿名,代指皇宫
白龙(bái lóng):匈奴龙庭的别称,指单于王庭
单于(chán yú):匈奴首领的称号
浪(làng):徒然、白白地

创作背景

关于《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的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历史的沙尘湮没了多少红颜泪痕。唐代诗人以"相和歌辞"旧题咏叹王昭君故事,这三首五言绝句犹如三叠悲怆的胡笳,将汉宫秋月与塞外风沙交织成一幅凄美的历史画卷。

政治语境下的和亲之痛

首章"汉道初全盛"四句,暗合《汉书·匈奴传》记载的竟宁元年(前33年)史实。当汉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单于时,正值"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所谓太平盛世。诗人以反诘句"何须薄命妾"刺破盛世表象,与《西京杂记》所载昭君"不得见御"的遭遇形成双重讽喻——朝廷武臣济济却要弱女子承担和平之重,这恰是唐代边塞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另一种镜像。

辞阙途中的心理图景

次章"掩涕辞丹凤"四句,化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的记载。石崇《王明君辞》"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的悲情在此凝练为"衔悲向白龙"的意象。史载呼韩邪单于见昭君大喜,诗人却以"浪惊喜"的"浪"字暗讽胡主不知美人"吞悲"的复杂心绪——葛洪《西京杂记》言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致容貌被丑化,此刻的"无复旧时容"既是风尘憔悴的实写,更是故国难回的象征。

塞外生活的文化隔膜

末章"胡地无花草"四句,可与《琴操》所载昭君"心思不乐"的记载互证。岑参"胡天八月即飞雪"的严酷环境,在此转化为"春来不似春"的生命体验。吴均《西京杂记》载昭君"常怨怼"的情绪,诗人以衣带渐宽作喻,既暗合《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相思传统,又以"非是为腰身"的转折,道出文化差异带来的身份焦虑——胡服窄袖与汉家广袖之间,隔着一道比长城更深的鸿沟。

这三首组诗犹如三折屏风,分别呈现了政治博弈中的个体命运、离别时刻的身份困境、异域生活的文化疏离。唐代诗人借汉宫旧事,既暗讽当时和亲政策(如唐肃宗以宁国公主嫁回纥),更在昭君意象中寄寓了士人"不遇"的永恒悲慨。马致远《汉宫秋》的凄怆、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的睿智,皆可在此找到最初的情感基因。

赏析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昭君出塞的千古悲情,其意象之苍凉、情感之沉郁,堪称唐代边塞诗中的别调。三首组诗层层递进,犹如三叠阳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政治交织成凄美的史诗画卷。

首章以历史纵深感切入,"汉道全盛"与"薄命妾"形成刺目对比。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足武臣'三字力透纸背,直指和亲政策的荒诞性——堂堂盛世竟需弱女子维系和平"。春光明媚的未央宫与漫漫黄沙的征途,通过"丹凤"(汉宫象征)与"白龙"(匈奴图腾)的意象对撞,构成时空错位的震撼。

次章聚焦戏剧性瞬间,"单于浪惊喜"的"浪"字尤为精妙。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字:"既写匈奴王轻佻之态,又暗讽其不识昭君精神世界的荒芜"。旧时容颜改易的不仅是容貌,更是被命运碾碎的青春。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特别激赏"衔悲"二字:"如鲠在喉的悲怆,比嚎啕大哭更摧心肝"。

末章以胡地荒寒作结,"不似春"的悖论修辞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列为"反季节书写"典范:"将地理的苦寒升华为心灵的永冬"。衣带渐宽非为相思,实因生命活力的枯竭,这种"反窈窕"的写法,在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被视为"对传统美人意象最残酷的解构"。

组诗最动人处在于双重沉默的书写策略:昭君辞殿时的"掩涕"是失语的开始,至胡地后的"无花草"则是自然的喑哑。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此手法"使无声之痛震耳欲聋"。而"缓"字结尾,恰似慢慢收紧的命运绞索,留给历史一声悠长的叹息。

点评

名家评《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其一
"汉道初全盛"四句,钟伯敬评曰:"以盛世武臣之众,反衬弱女和亲之悲,二十字中翻出两重天地。'何须'二字尤见沉痛,非责汉也,正见红颜命蹇之无可奈何。"

其二
"掩涕辞丹凤"一联,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丹凤'对'白龙',不独工丽,更以宫阙之辉煌映塞外之荒寒。'浪惊喜'三字最毒,单于之喜,正昭君之悲,旧容难复,实乃心死。"

其三
陆时雍《诗镜总论》云:"'胡地无花草'十字,写尽异域凄凉。末二句尤绝:衣带自缓,非关腰细,是愁肠百结、形销骨立也。较之'衣带日已缓'更进一层,直将《古诗十九首》意境化入边塞。"

王夫之《姜斋诗话》总评:"三首如连环珠玑,以汉宫之盛起,以胡地之衰收,中间'旧容'一转为眼目。不写琵琶怨恨,而怨在'春来不似春'五字中,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