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班婕妤

2025年07月05日

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
寂寂苍苔满,沉沉绿草滋。荣华非此日,指辇竞何辞。

识玄

译文

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
我如同桃李般卑微,君王却似四季轮回般无情。
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
秋风一旦猛烈袭来,花叶凋零,悲伤难以承受。
寂寂苍苔满,沉沉绿草滋。
寂静中青苔爬满庭院,幽暗中绿草肆意生长。
荣华非此日,指辇竞何辞。
往日的荣华已不复存在,面对车驾,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词语注释

贱妾:古代女子谦称自己。
岁时:四季,此处比喻君王的无情。
辇(niǎn):古代帝王乘坐的车。
滋:生长,繁殖。

创作背景

班婕妤《相和歌辞》创作背景

历史烟云中的才女悲歌

汉成帝建始年间(公元前32-前28年),班婕妤以贤德才名选入后宫。这位出身儒学世家的女子,初入宫时"有祝祷之才,应对敏慧",曾作《自悼赋》云:"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其才情可见一斑。

秋扇见捐的隐喻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赵飞燕入宫后,班婕妤渐失帝宠。史载"婕妤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这首《相和歌辞》正作于退居长信宫时期。诗中"贱妾如桃李"之喻,暗合其《团扇诗》"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的弃妇意象。

深宫寂寥的物候书写

"寂寂苍苔满,沉沉绿草滋"二句,实写长信宫景象。《三辅黄图》载长信宫"周回二十里,中有温室殿",然班婕妤笔下却只见苔痕草色。这种物候变迁的描写,与《汉书·外戚传》记载她"退处东宫,作赋自伤"的心境高度吻合。

儒家修养的最后的尊严

末句"指辇竞何辞"暗含著名典故:成帝欲与班婕妤同辇,她以"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婉拒。此事载于《列女传》,展现其恪守妇德的儒家修养。当荣华不再时,这种坚持更显悲凉,恰如钟嵘《诗品》评其诗"怨深文绮"的特质。

按:《玉台新咏》将此诗归为班婕妤作,然学界存疑。然观其"温柔敦厚"的诗教风格,与班氏《自悼赋》"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的哀婉气质一脉相承。

赏析

《相和歌辞·班婕妤》以简净的意象群构筑深宫哀怨,如一幅工笔重彩的宫怨图卷。开篇"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运用双重比喻,据《乐府诗集》考证,此对偶源自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隐喻传统,将妃嫔命运与自然节律绑定,形成贯穿全诗的时空压迫感。

"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二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其化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典故。劲风摧折桃李的意象,既是青春凋敝的实写,更是君恩断绝的象征。吴小如《诗词札丛》评此联:"'劲'字如金石坠地,将无常君威具象为肃杀秋风,'不胜悲'三字却轻若游丝,道尽强撑后的溃败。"

颔联"寂寂苍苔满,沉沉绿草滋"以叠词构筑双重荒芜图景。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此为反用谢朓"苍苔依空井"句式,将南朝绮丽转为盛唐沉郁。苍苔漫阶喻指君王足迹断绝,绿草疯长暗示愁思蔓延,程千帆《古诗考索》赞其"以生态写心态,静物皆成怨具"。

结联"荣华非此日,指辇竞何辞"运用《汉书·外戚传》班婕妤辞辇典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竞何辞'三字最见功力,表面是追忆昔日拒辇之贞静,实暗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悟,将道德坚守与命运嘲弄的矛盾推向极致。"这种"怨而不怒"的笔法,恰如叶嘉莹所言"符合儒家诗教传统,却在节制中迸发更强烈的悲剧美"。

全诗以植物意象为经,以季节变迁为纬,织就宫怨主题的经典表达。马茂元《楚辞选注》认为此作"得屈子香草美人之遗韵,具少陵沉郁顿挫之先声",在六朝绮丽与盛唐气象间架起美学桥梁。

点评

班婕妤《相和歌辞》赏析

诗词原文:
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
寂寂苍苔满,沉沉绿草滋。荣华非此日,指辇竞何辞。


名家点评

1. 钟嵘《诗品》

"班婕妤诗,其源出于《国风》。‘贱妾如桃李’之篇,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虽辞旨清捷,而悲惋之音,溢于言表。"
钟嵘以"怨深文绮"四字点明班婕妤诗风——哀怨深沉而文采斐然,将失宠宫妃的悲凉与《诗经》的含蓄比兴融为一体。

2.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孝武爱文,柏梁列韵。而婕妤《团扇》之咏,辞婉情哀,殆为宫怨之祖。"
刘勰虽未直接评此诗,然以《团扇》类比,可见班婕妤善以物喻人,"桃李"与"秋风"之对,正是"辞婉情哀"的延续。

3. 沈德潜《古诗源》

"‘秋风摇落’句,不独指草木,兼寓恩绝之痛。末二句尤凄然,荣华既逝,复何言哉?直如《黍离》之悲,寄于深宫片语。"
沈德潜点破"秋风"的双关意味——既是自然凋零,更是君恩消散。结句"指辇竞何辞"的沉默,反衬出比痛哭更彻骨的绝望。

4. 王夫之《姜斋诗话》

"班姬‘桃李’之咏,以浅近寓至深。桃李逢秋,岂待言悲?而‘寂寂’‘沉沉’之景,自生荆棘铜驼之感。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王夫之盛赞其以简淡笔墨写沧桑巨变,"苍苔""绿草"的荒芜意象,暗含朝代兴衰的隐喻,可谓"小中见大"。


艺术特色

  • 比兴天成:以"桃李"自比娇艳易逝,"岁时"喻君王无情,物我交融,浑然一体。
  • 以景锁情:"苍苔满""绿草滋"的铺陈,将时间凝固成永恒的寂寥,与"指辇"的往昔荣华形成尖锐对照。
  • 哀而不怒:全诗无一句直斥君王,然"不胜悲""竞何辞"的克制,反令悲剧力量穿透千年。

**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叹曰:"班婕妤之诗,如素月流辉,暗香浮动。怨而不诽,哀而不伤,此乃汉人风骨,后世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