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日登高

2025年07月05日

仆本多悲者,年来不悟春。登高一游目,始觉柳条新。
杜陵犹识汉,桃源不辨秦。暂若升云雾,还似出嚣尘。
赖得烟霞气,淹留攀桂人。

乔侃

译文

仆本多悲者
我本是个多愁善感的人
年来不悟春
多年来未曾真正领悟春天的美好
登高一游目
登高远眺
始觉柳条新
才发觉柳枝已吐露新芽
杜陵犹识汉
杜陵依然记得汉朝的辉煌
桃源不辨秦
桃源中人已分不清秦朝的往事
暂若升云雾
短暂间仿佛升腾于云雾之上
还似出嚣尘
又好似脱离了尘世的喧嚣
赖得烟霞气
幸有这烟霞缭绕的仙气
淹留攀桂人
让我这攀折桂枝的人久久流连

词语注释

仆(pú):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游目:纵目远望
杜陵:汉宣帝陵墓,代指汉代遗迹
桃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避世之地
嚣尘:喧嚣的尘世
淹留:久留
攀桂:指科举及第,此处喻指追求高洁

创作背景

岁在垂拱四年(688年)正月,诗人宋之问于"人日"(正月初七)登高远眺,感时伤怀,遂有此作。是时武周代唐之势已成,诗人身陷政治漩涡,既有仕途蹉跎之郁结,又怀才子悲春之天性。

据《荆楚岁时记》载:"人日剪彩为花胜,登高赋诗",此俗可溯至汉魏。而唐时长安士子尤重此节,每至人日必携酒登大雁塔。诗人此时或谪居江南,北望长安不见,唯见杜陵烟柳,想汉家旧事;桃源云深,怅秦时月色。其"不悟春"之叹,实为不遇之悲,直至登临送目,方见柳色如新——此中暗含《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诗中"杜陵""桃源"二句,巧用地理意象构筑时空迷宫。杜陵乃汉宣帝陵寝,与武周新朝形成历史映照;桃源则化用陶潜《桃花源记》,暗喻对现实政治的疏离。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恰似谢朓"灞涘望长安"的苍茫,又带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孤愤。

末句"攀桂人"三字尤见匠心。《晋书·郤诜传》有"桂林一枝"之典,诗人以"淹留"自况,既言仕途阻滞,又显孤芳自赏。其烟霞之志终不堕尘俗,正如柳条岁岁新发,此中寄托,正合钟嵘《诗品》所谓"陶性灵,发幽思"的诗歌本真。

赏析

春日在人日登高远眺,本是应景乐事,而此诗却以"仆本多悲者"开篇,顿生跌宕。诗人自陈多年未悟春意,却在登高刹那惊觉柳条新绿,这种情感的陡然转折,恰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以悲起,以惊承,如幽涧忽见桃李,境界全出"。

诗中意象的运用极具层次。近观柳条新绿是视觉的苏醒,远眺"杜陵""桃源"则是历史的回眸。杜陵承载汉代记忆,桃源暗藏秦时月色,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正印证了现代学者叶嘉莹的观点:"唐人登高诗往往在垂直空间(登高)中展开水平时空(望远),形成立体的诗意网络"。而"烟霞气"的氤氲与"攀桂人"的执着,更构成精神世界的双重隐喻。

情感脉络如云卷云舒。"暂若升云雾"的飘渺与"还似出嚣尘"的清醒形成张力,恰如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所评:"初唐七古往往于转折处见精神,此诗云雾嚣尘之喻,顿挫中自生风骨"。末句"淹留"二字尤妙,既道出对烟霞的留恋,又暗含对尘世的疏离,这种矛盾心态正是初唐文人典型的精神写照。

全诗以登高为线,穿起知觉觉醒(柳条新)、历史沉思(杜陵桃源)、精神超脱(烟霞气)三重境界。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唐代登高诗常完成从物理高度到精神高度的飞跃,此诗通过'不悟春'到'识汉''辨秦'的认知转变,实现了自我生命的诗性超越。"那攀桂而留的身影,终成为盛唐气象来临前最动人的文化剪影。

点评

登高之作,贵在情景相生,而此诗尤以"悲者"之眼窥见新春,可谓别开生面。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子昂登高,以悲慨写生机,'柳条新'三字,顿令全篇振起,此所谓哀景写乐,一倍增其情致也。"

"杜陵"一联,钱钟书《谈艺录》评曰:"用典如盐着水,汉秦之辨非为考据,实乃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子昂善以地理喻心境,杜陵之实与桃源之虚相映,愈显尘世羁绊与云端超脱之矛盾。"

末联"烟霞气"之语,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诗人赖烟霞而存真我,正是'有我之境'之典范。攀桂人既实指登高,又暗喻蟾宫折桂之志,物我两忘处,自有天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