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处,中唐的挽歌在蒿草间低徊。彼时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相和歌辞·挽歌二首》正是诞生于这般天地不仁的背景下。史载唐代宗大历年间,吐蕃屡犯京畿,民间"十室九空",诗人目睹"车马却归城"的丧仪队伍与"孤坟月明里"的凄清景象,将盛唐过后的人世苍凉凝作笔底寒烟。
第二首"双辙出郭门"的意象,暗合《旧唐书》所载"京畿丁壮,死徙殆尽"的惨状。诗中"送死多于生"并非夸张,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二,杜甫亦有"积尸草木腥"之叹。诗人以陶渊明"归去来"的笔意,却比靖节先生更见沉痛——"不闻哀哭声"的沉默,恰是"时尽从物化"的绝望,这与《通典》记载"丧乱之后,百姓凋残"的史实互为映照。
两首挽歌皆用汉乐府旧题,却在古调中注入时代悲音。那轮照着孤坟的明月,曾照耀过建安七子的白骨,此刻又为中唐的蒿里新鬼镀上银辉。诗末"世间寿者稀"的喟叹,与同时代元结《贼退示官吏》中"人命危浅"的呼喊,共同构成大历诗风最彻骨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