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清浅夜,乌鹊暗飞时。自汉宫秋露染就的传说,至六朝金粉凝成的诗行,七夕的星芒始终缀在文人墨客的砚池深处。这首《七夕赋咏成篇》诞生的年代,恰是南朝梁陈之际的宫体诗风盛行之时,彼时江左文坛正将"缘情绮靡"推向极致。
考《玉台新咏》所载,此类七夕诗多出自宫廷文人之手。诗人或许正立于建康台城的飞阁之上,眼见"凌风宝扇遥临月"的铜雀影,耳闻"映水仙车远渡河"的羯鼓声。那"历历珠星"分明是妃嫔们遗落的步摇,"冉冉云衣"恰似宫女们铺展的鲛绡——班婕妤的团扇典故与曹植的洛神意象在此叠印成双。
史载梁简文帝萧纲曾作《七夕穿针》,陈后主亦有《七夕宴重咏牛女》。此诗"通宵道意终无尽"的缠绵,恰与宫体诗"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的特点暗合。而"向晓离愁已复多"的怅惘,又隐隐透出江总《闺怨篇》的余韵。六朝文人惯以织女机丝喻才思,此中"懒调梭"之态,或许暗喻着诗人对才尽之惧。
最耐人寻味的是"勤理鬓"与"伫望"的细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南朝七夕确有女子晨起梳妆的习俗。诗人将民俗学的真实与文学想象熔铸,使银河两岸的相思,化作建康城里某座绮窗前的顾影自怜。那些浮动的星光云影,终究照见了人间无数未完成的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