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折杨柳

2025年07月05日

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葳蕤君不见,袅娜垂来久。
缘枝栖暝禽,雄去雌独吟。馀花怨春尽,微月起秋阴。
坐望窗中蝶,起攀枝上叶。好风吹长条,婀娜何如妾。
妾见柳园新,高楼四五春。莫吹胡塞曲,愁杀陇头人。

延寿

译文

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
宽阔的大道连接着城门,两旁种满了杨柳。
葳蕤君不见,袅娜垂来久。
茂盛的杨柳你未曾留意,它婀娜低垂已很久。
缘枝栖暝禽,雄去雌独吟。
黄昏的鸟儿栖息在枝头,雄鸟飞走,雌鸟独自哀鸣。
馀花怨春尽,微月起秋阴。
残留的花朵哀叹春天将尽,微弱的月光映出秋日的阴凉。
坐望窗中蝶,起攀枝上叶。
静坐窗前看蝴蝶飞舞,起身攀折枝头的柳叶。
好风吹长条,婀娜何如妾。
和风吹拂着长长的柳枝,它的婀娜多姿怎比得上我。
妾见柳园新,高楼四五春。
我眼见柳园焕然一新,高楼矗立已有四五个春秋。
莫吹胡塞曲,愁杀陇头人。
莫要再吹那胡塞的曲调,愁煞了远在陇头的离人。

词语注释

葳蕤(wēi ruí):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袅娜(niǎo nuó):形容柳枝柔软细长、随风摆动的姿态。
暝禽(míng qín):黄昏时分的鸟儿。
胡塞曲:指边塞地区的乐曲,常带有悲凉之意。
陇头人:指远在陇山一带的征人或游子。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外,官道两旁的杨柳正垂下千万条金线,这便是《折杨柳》诞生的时空背景。唐代的横吹曲辞往往在驼铃与马蹄声中获得灵感,而这首乐府诗却将目光投向更古老的意象——自汉代起便作为离别象征的青青杨柳。

史载张骞通西域时,长安灞桥两岸已遍植杨柳。诗中的"大道连国门"正是唐代丝绸之路上最常见的景致,那些被商队车轮扬起的尘土里,总掺杂着折柳送行时飘落的叶片。"葳蕤君不见"二句,暗用《古诗十九首》"郁郁园中柳"的典故,将乐府诗的质朴与宫体诗的绮丽熔铸成新的语言质地。

中唐时期的边塞战事为杨柳意象注入了新的哀愁。诗人巧妙地用"暝禽独吟"对应征人远戍,当"微月起秋阴"时,那些被折下的柳枝正在玉门关外的沙尘中枯萎。最动人的转折在于"好风吹长条"突然转入闺怨视角,仿佛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倏然降落人间,将汉代《折杨柳歌辞》的苍凉转化为唐代女子特有的缠绵。

末句"莫吹胡塞曲"道破天机:这原是陇西将士们横笛中的调子。开元年间,玄宗曾命乐工改编西域《折杨柳》曲,诗中"高楼四五春"的闺阁与"胡塞"的遥远距离,恰似盛唐气象与安史之乱阴影的双重投影。那些随风摇曳的柳条,终将成为杜甫笔下"千条万条愁杀人"的预言。

赏析

《折杨柳》以杨柳为情感载体,构建了一幅跨越时空的边塞思妇图卷。诗人通过"葳蕤""袅娜"的垂柳意象,既展现植物生命力,又暗喻女子青春年华——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杨柳的柔美与思妇的婀娜形成意象叠合,使自然物象成为情感的外化"。

诗中"缘枝栖暝禽"至"微月起秋阴"四句,运用了多重隐喻结构。暝禽的雌雄分离对应人间别离,残花与新月则构成时光流逝的双重见证。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推崇此处的意象组合:"春尽秋阴的时序跳跃,将思妇经年累月的等待压缩在瞬间画面中,产生震撼的抒情张力"。

"好风吹长条"与"婀娜何如妾"的比拟,延续了南朝乐府的传统技法,但赋予更深沉的意蕴。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道:"此处柳与人互为镜像,长条拂动既是实景描写,又是思妇心绪的物化表现,达到‘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境界"。

末四句时空转换尤见匠心。"柳园新"与"四五春"形成尖锐对比,揭示美好春景中的残酷时间累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在此得到完美体现。而"胡塞曲""陇头人"的边塞意象突然介入,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述:"最终点明相思的 geopolitical 维度,使个人情感获得宏大的时代背景支撑"。

全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在于将《折杨柳》传统主题提升至新高度。马茂元在《唐诗选》中总结道:"诗人通过柳枝从葳蕤到凋零的全过程,完成了对生命脆弱性与情感坚韧性的双重咏叹,在柔婉中见刚劲,在哀怨中含希望"。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馀花怨春尽,微月起秋阴』二句,以物候之变写人心之微,不著一字而离愁自现。张祜善以杨柳为眼,穿起边塞与闺阁,此中大有唐人意韵。"

沈德潜《唐诗别裁》
"结句『莫吹胡塞曲,愁杀陇头人』,忽从婀娜柳枝转出金戈之气,柔中藏刚,正是乐府横吹本色。前写柳之葳蕤,后写人之愁绝,两相激射,顿生奇响。"

陆时雍《诗镜总论》
"张祜此作,柳枝如线,穿珠成串。『袅娜垂来久』五字,已画尽隋堤风致;更以『暝禽独吟』『窗中蝶影』点染,便觉春光欲活。末四句忽作裂帛声,方知前文柔媚处俱是伏笔。"

贺裳《载酒园诗话》
"唐人折杨柳词多矣,此篇独以时空交错取胜。『高楼四五春』是久望,『胡塞曲』是远闻,陇头人却近在寸心。柳条愈长,相思愈曲,真得横吹曲辞『声情激越』之髓。"

黄生《唐诗摘钞》
"通篇明写柳而暗写人,『婀娜何如妾』一句为诗眼。后段『柳园新』『高楼春』,看似闲笔,实乃以乐景写哀,胡曲未吹而愁已先杀,较之直言征人思妇,更觉百转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