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武

2025年07月05日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佚名

译文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
周朝后继有人,世代都有明君。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三位先王在天之灵,新王在都城继承大统。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
新王在都城继位,以先辈德行为楷模。
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永远顺应天命,成就王者的威信。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王者的威信,是天下效法的榜样。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永远心怀孝道,孝道就是准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天下爱戴这一人,他顺应先祖的美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永远心怀孝道,光耀继承先业。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光耀延续未来,遵循祖先的足迹。
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延续万年基业,承受上天的福佑。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承受上天的福佑,四方都来朝贺。
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延续万年基业,永远有贤臣辅佐。

词语注释

下武:指周朝后继有人。武,继承。
哲王:明智的君王。哲,明智。
三后:指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位先王。后,君主。
孚:威信,信用。
式:榜样,法式。
媚:爱戴。
应侯:顺应。侯,语气助词。
绳:遵循。
祜(hù):福佑。
不遐:不遠,意指永遠。遐,遠。

创作背景

《下武》作为《诗经·大雅》中的颂歌,其创作背景深深植根于西周初年的政治文化土壤。据《毛诗序》载,此诗乃"颂文王、武王之德,美成王能继其道",字里行间跃动着周人"以德配天"的哲学思辨与"永言孝思"的礼乐精神。

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尚带殷商余韵时,周人以"三后在天"(太王、王季、文王)的神圣叙事构建起天命传承体系。诗中"王配于京"的庄严场景,实为成王在镐京举行祭天仪式的历史投影——1976年陕西出土的何尊铭文"宅兹中国"与之遥相呼应,印证着周初统治者通过"世德作求"来确立政治合法性。

"绳其祖武"四字尤见匠心,既暗合《尚书·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的勤勉传统,又折射出成王时期"制礼作乐"的时代风云。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群,其器型由雄浑向典雅的渐变,恰似此诗从"受天之祜"到"四方来贺"的审美流变。

那些镌刻在简牍上的"於万斯年",不仅是宗庙祭祀时的祝祷之辞,更是周人以血缘为纽带、以德政为纲领的统治智慧。正如清华简《系年》所示,这种"孝思维则"的政治哲学,最终凝练成华夏文明绵延三千年的精神基因。

赏析

《下武》作为《诗经·大雅》中的颂歌,以层递式的结构铺陈周王朝的德治传承,其精妙的意象群与醇厚的情感表达,堪称先秦礼乐文明的典范。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此诗"章法蝉联而下,如明珠贯线",精准道出了其艺术结构的独特性。

意象的礼乐化构建
诗中"三后在天"的意象将太王、王季、文王三位先王神圣化,形成天界与人间的呼应。学者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指出:"'在天'二字将祖先灵魂星辰化,既是对德政的追缅,亦为后世君王树立精神坐标"。而"绳其祖武"的意象尤为精警,"绳"字既喻继承祖业如绳之直,又暗含约束自身之意,汉代郑玄《毛诗笺》释此句为"戒嗣王循先祖之法度",揭示出周人以礼法维系政统的智慧。

情感的层递升华
全诗情感呈现三重递进:首章追慕先王的肃穆,中章"永言孝思"的温情,末章"受天之祜"的恢弘。现代《诗经》研究专家夏传才先生特别强调"孝思维则"四字:"将血缘伦理提升为政治法则,使亲情转化为治国方略,这正是周人'以家为国'的伦理政治特色"。诗中反复出现的"永言"句式,如余音绕梁的钟磬之声,营造出庄严的仪式感。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赞叹:"这种复沓修辞实为宗庙祭歌的活化石,每个音符都跳动着对永恒秩序的渴望。"

德政思想的艺术呈现
"四方来贺"的盛世图景,实为"世德作求"的必然结果。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关注"不遐有佐"的深层含义:"谓远夷皆来佐助,非武力征服,乃德化所致"。诗中"嗣服""来许"等古雅用语,经王国维考证均属西周册命文书的专用词汇(《观堂集林·周代金石文韵读》),这种语词选择使全诗散发着浓郁的庙堂气息,却又通过"媚兹一人"等亲切表达消解了距离感。

在艺术表现上,此诗开创的"联章顶真"体式影响深远。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诗经韵读》中分析:"六章首尾相衔,既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又象征着王权更迭的连续性"。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使《下武》超越了普通的颂赞诗,成为周人"天命靡常,惟德是依"政治哲学的完美艺术载体。

点评

《下武》作为《诗经·大雅》中颂扬周王功德的典范之作,其庄严典雅的格调与循环往复的章法,历来为学者所重。清代经学大师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道:"全篇章法如连环锁,句句相衔,字字相应,所谓'大雅之音,黄钟大吕'者,正在此等气象。"诗中"永言孝思,孝思维则"二句,王夫之于《诗经稗疏》中赞叹:"以顶真续麻之体,铸伦理纲常之魂,使德性之光辉与韵律之回环交相辉映。"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指出:"'绳其祖武'四字,乃周人礼乐精神之浓缩。武非穷兵黩武,实为文王武王之德业,以绳墨喻传承,尽显华夏文明重统绪、尚法度之特质。"而诗中反复出现的"於万斯年",更被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称为"时间与永恒的抒情辩证法":"贺者四方来,佐者万邦集,而诗人独以'不遐有佐'作结,正是《春秋》笔法之微言大义——德政之盛,原不假外求也。"

此诗六章连环相生的结构,朱熹在《诗集传》中早有慧解:"每章后两句必为下章发端,如明珠贯线,既昭嗣服之诚,复见文脉之畅。"而"三后在天"的意象,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阐释为:"先祖神灵与现世君王通过'配天'仪式完成天人对话,此乃周人以诗证史的典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