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伐柯

2025年07月05日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佚名

译文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要砍树枝怎么办?没有斧头可不行。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要娶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可不成。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砍树枝啊砍树枝,标准就在你眼前。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我遇见的那姑娘,礼仪周全又端庄。

词语注释

伐柯:砍伐树枝,此处比喻娶妻。伐,砍伐;柯,树枝。
匪:同“非”,不。
克:能够。
觏(gòu):遇见。
笾(biān)豆: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食物的器具,笾为竹制,豆为木制。此处代指礼仪。
践:排列整齐,此处指礼仪周全。

创作背景

《伐柯》作为《诗经·豳风》中的古老篇章,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初年的农耕社会。斧斤伐柯的意象,恰是那个以木器为主要生产工具时代的生动写照——人们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朴素真理,这种生活经验被提炼成婚姻伦理的隐喻。

周代礼制文明的曙光正投射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媒妁之言"的婚俗制度在当时已趋于成熟,《周礼·地官》明确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可见媒人已成为社会婚姻秩序的重要维系者。诗人以伐柯需斧比兴娶妻需媒,正是对这种礼制规范的艺术化呈现。

而"笾豆有践"的细节,则折射出周人重祭祀的礼乐文化。笾豆作为祭祀宴飨的礼器,其整齐陈列暗示着婚姻不仅是人伦之始,更是关乎宗庙祭祀的庄严大事。这种将个人婚嫁与家族祭祀相联系的观念,正是宗法制度在民间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采用重章叠句的古老歌谣形式,让"伐柯"的斧声与"取妻"的礼俗形成双重韵律。这种类比思维既延续了《诗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比兴传统,也展现了周人将自然规律与社会伦理相贯通的生命智慧。

赏析

《伐柯》以质朴的比兴手法,构建起劳动与婚恋的双重意象体系。斧斤伐木为柯的日常场景,被赋予深邃的礼制隐喻——"匪斧不克"与"匪媒不得"的平行结构,将工具理性与婚姻伦理巧妙绾合。这种"以事喻理"的书写策略,恰如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所指出的:"伐柯需斧,娶妻需媒,诗人通过生活常识揭示周代婚俗的核心规则"。

诗中"其则不远"四字尤见精妙。朱熹《诗集传》释为:"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实则暗喻礼法准则就在日用常行之中。这种"近取诸身"的哲学思考,使简单的劳动场景升华为文化密码的载体。而"笾豆有践"的宴饮场景描写,则被陈子展《诗经直解》称为"礼之具体而微者",通过祭祀器物的有序陈列,暗示婚姻的神圣性。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克制的欢欣。方玉润《诗经原始》特别赞赏末章"不写新人形态,只写祭器整饬"的含蓄笔法,认为这种"以物写情"的方式,既符合"发乎情止乎礼"的诗教传统,又透露出对婚姻庄重性的敬畏。现代学者余冠英则注意到,伐柯意象的重复咏叹形成"劳动节奏与情感韵律的共振",使实用理性与生命欢歌达成奇妙统一。

全诗通过"斧-媒""柯-礼""器-情"的多重对应,构建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象征系统。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言:"《伐柯》之妙,正在于将婚姻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物象规程"。这种将抽象礼制具象化的表达方式,成为《诗经》"比兴"传统的典范,也让古老的婚俗智慧获得了永恒的文学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伐柯》一诗,以质朴之言,道尽礼制之要。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曰:"此诗虽短,而婚姻之道备焉。斧以伐柯,媒以成婚,物各有偶,非其偶则不能成。"诚哉斯言!诗中"伐柯"之喻,恰如婚姻之礼,非斧不克,非媒不得,道出古人重礼之深意。

近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亦有所阐发:"'其则不远'四字最妙,谓法则即在眼前,取妻之道,如伐柯之仪,规矩自在其中。"此评点出诗中隐含的哲理——世间万物皆有法度可循。

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论及此诗,然其"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论,正可诠释末句"笾豆有践"之妙。看似平淡的礼器陈列,实则是婚姻庄重之情的物化呈现。

当代学者余冠英先生特别指出:"此诗双关之巧,令人称绝。表面咏斧柯之事,实则写婚姻之礼,而深层又暗含'持斧伐柯,取法于柯'的哲理。"三层意蕴,如水波荡漾,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