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山

2025年07月05日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佚名

译文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南山巍峨高耸,雄狐徘徊不前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鲁国大道平坦宽广,齐国的女子由此出嫁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既然已经出嫁,为何又念念不忘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葛布鞋成对摆放,帽带双双垂落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鲁国大道平坦宽广,齐国的女子由此安居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既然已经安居,为何又跟从他人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如何种植大麻?横竖耕耘田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如何迎娶妻子?必先禀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既然已经禀告,为何又放纵自己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如何劈开柴薪?没有斧头不行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如何迎娶妻子?没有媒人不成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既然已经得到,为何又放纵无度

词语注释

崔崔(cuī cuī):形容山势高峻
绥绥(suí suí):形容狐狸缓缓行走的样子
緌(ruí):古代帽带的下垂部分
蓺(yì):种植
衡从(héng zòng):横竖,指耕作的方向
鞠(jū):放纵,放任
析薪(xī xīn):劈柴
匪(fěi):同“非”,没有

创作背景

暮春的淄水泛着细碎金光,岸边芦苇在史册深处沙沙作响。《南山》的韵律便从这春秋的裂隙中生长出来——当齐襄公与妹妹文姜的悖伦之恋,化作鲁国民间歌谣里"雄狐绥绥"的暗喻。

周礼的青铜器纹路正在斑驳。齐国公主的婚车碾过"鲁道有荡",车辙里却藏着《诗经·齐风》最锋利的诘问:"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这复沓的质问,分明是民间乐官将伦理之痛锻打成四章叠唱。考古发现的春秋婚俗简牍印证着"匪媒不得"的礼制,而青铜器铭文里"必告父母"的联姻记载,恰成诗中礼崩乐坏的反面镜像。

那些"葛屦五两"的细节,或许是采诗官记录的嫁妆清单;"析薪如之何"的起兴,暗合着《仪礼》记载的婚仪程序。但真正的创作密码藏在《左传·桓公十八年》的竹简里——"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史笔讳言的宫闱秘事,最终在民间歌谣中化作"南山崔崔"的永恒隐喻,让一座山成了礼教与人欲交锋的祭坛。

赏析

《南山》以雄狐徘徊南山的意象起兴,暗喻齐襄公与文姜违背伦常的私情。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崔崔'状山势之嵯峨,'绥绥'写狐步之迟疑,一刚一柔间已埋下矛盾伏笔。"诗中"葛屦五两,冠緌双止"的器物对偶,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读为"履冠各双本喻夫妻之礼,然物成双而人失序,反讽之意跃然"。

诗歌通过三重诘问结构层层递进。首章以"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质疑既嫁为何仍眷恋旧情,朱熹《诗集传》指出此乃"责其无耻之甚";次章"庸止"与"从止"的矛盾,陈奂《诗毛氏传疏》认为揭示"既已用此道嫁娶,何故又纵欲败度";末两章更以"艺麻""析薪"的劳作起兴,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赞叹:"以农事喻婚嫁,斧斤媒妁之喻,直指礼法根本。"

全诗情感如暗流涌动,表面冷静的设问中蕴含尖锐批判。钱钟书《管锥编》特别激赏其"正言若反"的艺术:"不直斥其乱伦,而假田器薪斧之常理诘问,使悖德者自显其丑。"诗中"鲁道有荡"的重复出现,在闻一多《诗经通义》看来形成强烈反衬:"平坦大道与曲折私情对照,地理空间成为道德空间的隐喻。"

这种"温柔敦厚"的讽刺手法,恰如《礼记·经解》所言"属辞比事而不乱",于含蓄中见锋芒,在《诗经》刺诗传统中独树一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经学大师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评此诗曰:
"《南山》之篇,刺齐襄也。其辞微而显,婉而讽。'雄狐绥绥'一语,直指其淫乱之态,如画工之写生,纤毫毕现。'葛屦''冠緌'之喻,尤见礼法之不可逾,而讥其僭越之深也。"

近代学者闻一多《风诗类钞》中则言:
"此诗以'析薪''艺麻'起兴,实乃婚姻礼俗之隐喻。斧斤以喻媒妁,耕亩以比伦常,而'曷又极止'之诘问,正是对违背礼制者最锋利的道德审判。齐风之峻烈,于此可见一斑。"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独具慧眼:
"'南山崔崔'与'雄狐绥绥'构成崇高与猥琐的尖锐对照,犹如将庙堂冠冕掷于泥涂。诗中连用四个'如之何'设问,非求知而乃问责,此《诗经》特有之'明知故问'修辞法,较直陈更显鞭辟入里。"

台湾学者屈万里《诗经诠释》特别指出:
"五两葛屦与双垂冠缨,皆成双之物反衬独处之恶。'鲁道有荡'四字重复出现,非徒协韵,实暗讽其于坦途而行邪径,平添三分反讽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