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卢令

2025年07月05日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佚名

译文

卢令令
猎犬颈环响叮当
其人美且仁
那人英俊又善良
卢重环
猎犬颈上双环扣
其人美且鬈
那人威武又雄壮
卢重鋂
猎犬颈环套叠叠
其人美且偲
那人英武又有才

词语注释

卢:猎犬名(lú)
令令:象声词,铃声(líng líng)
鬈:头发卷曲,引申为勇武(quán)
鋂:大环套小环的颈饰(méi)
偲:多才(cāi)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齐国都城的郊野上,车马粼粼,旌旗猎猎。齐襄公率众狩猎的盛况,被《诗经·齐风》的采诗官以最凝练的笔触镌刻在《卢令》三章之中。那清脆的"令令"环佩声,原是猎犬颈项间铜铃的欢鸣,却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撞出了先秦贵族田猎文化的清越声响。

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猎器纹饰上,常可见猃犬矫健的身姿。而《卢令》中"重环""重鋂"的描写,恰与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犬马饰物相印证——那些错金银的项圈,层层叠叠的铜环,无不彰显着主人对猎犬的珍视。这种对犬饰的极致刻画,实则暗含着对齐襄公"修容仪以媚民"(《毛诗序》)的微讽,犬之华美愈甚,人之德行愈显。

"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的递进式赞颂,在《左传·桓公六年》的记载中能找到注脚。彼时齐鲁会猎,齐襄公"射雉,一矢亡五禽",其射艺之精令诸侯叹服。诗人以猎犬为镜像,将君主英武的须髯(鬈)、睿智的谋略(偲),化作春日原野上流动的图腾。那铜铃的韵律,遂成为衡量德政的声波,在《齐风》的竹简上荡漾千年。

赏析

《卢令》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先秦猎人的英姿,全诗三章叠唱,每章仅两句,却如青铜器上的浮雕般凝练生动。诗中"卢令令"的环佩之声贯穿始终,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犬声、环声,错落相应,如闻田猎交响曲",这种以声写境的手法让两千年前的狩猎场景跃然耳畔。

猎犬颈环的意象层层递进:从单环(卢令令)到子母环(卢重环),再到连环锁(卢重鋂),正如明代文学家戴君恩在《读风臆评》所言:"由简入繁,如见其人装备之精良"。这种器物描写实则暗喻人物品格,《毛诗正义》点明:"环佩之盛,喻仁义之盛",犬环的精致华美成为猎人内在德行的外化象征。

诗人对猎人的赞美采用"美且X"的递进式结构:从泛指的仁德,到具体的鬈发之美,终至"偲"(多才)的全面肯定。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特别指出:"鬈者,发之美;偲者,才之美",这种由外貌到才能的赞美序列,恰如闻一多《风诗类钞》所述:"先秦审美观中,形德并重的完美人格理想"。

全诗最动人的是隐藏在犬环叮当后的情感密码。清代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揭示:"不言猎获而言仪容,此乃先秦尚武精神的诗意转化"。猎人无需展示武力,仅凭风仪便征服读者,这种含蓄表达与《论语》"君子比德于玉"的审美观一脉相承。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赞叹:"这是最早的肖像诗,更是最早的品德颂,犬环声里藏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

点评

名家点评

《卢令》一诗,出自《诗经·齐风》,虽寥寥数语,却如清泉漱玉,令人回味无穷。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三章叠咏,音节铿锵,如闻佩玉之声。其人风貌,宛在目前。"此评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该诗的音乐美与画面感。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虽未直接点评此诗,然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恰可诠释《卢令》之妙。猎犬颈环的"令令"声响,与"美且仁"的君子风范相映成趣,物我交融处,自见性情。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论及《诗经》比兴手法时曾言:"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卢令》正以犬之装饰,兴人之仪容。每章递进的重环、重鋂,与"鬈""偲"等特质层层呼应,如现代学者程俊英所言:"由外而内,由形入神,完成对理想人格的立体塑造。"

当代《诗经》研究专家扬之水指出:"《卢令》的独特价值,在于将狩猎文化中的器物之美,转化为道德审美的载体。"那铜环相击的清脆,鬈发的英武姿态,偲偲然的才智风度,共同构成了先秦时代最生动的君子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