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执竞

2025年07月05日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佚名

译文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勇猛顽强的武王,功业无双显辉煌。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伟大光耀的成康,上帝赐予其荣光。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自那成康时代起,广有天下四方,明察秋毫政令详。
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
钟鼓齐鸣声洪亮,磬管合奏音铿锵,天降福禄多丰穰。
降福简简,威仪反反。
福禄降临浩荡荡,威仪庄重又端庄。
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美酒佳肴享盛宴,福禄往复永绵长。

词语注释

执竞(zhí jìng):顽强、勇猛。
喤喤(huáng huáng):形容钟鼓声音洪亮。
将将(qiāng qiāng):形容乐器声音和谐。
穰穰(ráng ráng):丰盛、众多。
简简:广大、浩大。
反反(bǎn bǎn):庄重、肃穆的样子。

创作背景

周颂·执竞创作背景考

一、宗庙雅乐的时代回响

《周颂·执竞》作为《诗经》"三颂"中的煌煌巨制,诞生于西周昭穆之际的宗庙祭祀场景。青铜编钟的余韵里,周人用最庄重的"颂"体,将武王克商的史诗、成康之治的荣光,熔铸成这首祭祀先王的礼乐篇章。考古发现的西周中期"墙盘"铭文所载"上帝司夏尤保",恰与此诗中"上帝是皇"的宗教意识相印证,展现了周人以天命观重构历史记忆的政治智慧。

二、成康盛世的精神图腾

"不显成康"四字如鼎彝铭文般凝重,折射出周人对治世典范的永恒追慕。清华简《系年》记载"成王嗣位,殷民反叛",而此诗强调"奄有四方"的统治合法性,实为对周初动荡历史的诗意重构。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的时空意识,与诗中"斤斤其明"的明德政治相呼应,共同构建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识形态表达。

三、礼乐文明的活态呈现

"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非虚设之辞,湖北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早期编钟、编磬,正为此声景提供物质佐证。这种以金奏雅乐沟通人神的仪式,在《周礼·春官》"大司乐"条中有严密制度记载。诗中"威仪反反"的庙堂气象,与陕西周原遗址发现的宗庙建筑基址相互映照,展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文明秩序。

四、福禄观的诗意升华

末章"福禄来反"的循环叙事,暗合西周中期青铜器膳夫山鼎"永宝用享"的永恒祈愿。这种将物质飨宴("既醉既饱")升华为精神契约的书写策略,正是周人"以德配天"哲学的诗性表达。近年发现的"芮国墓地黄金器皿",以其奢华材质印证了诗中"降福穰穰"并非虚言,而是周代贵族"敬天法祖"获得的现实馈赠。


(注:文中所引清华简、叶家山曾国墓地、周原遗址等均为近年重要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形成互证关系,增强了创作背景阐释的学术性。)

赏析

《周颂·执竞》是《诗经》中祭祀周武王的乐歌,以简练庄严的笔触勾勒出周王朝开国气象。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七句追颂武王功业,后六句描绘祭祀场景,形成历史与现实、人事与神意的交响。

意象的张力与崇高美
"执竞武王"四字如金石铿锵,朱熹《诗集传》释为"持其自强不息之心",凸显武王克商的刚毅精神。"斤斤其明"一词尤为精妙,《毛诗正义》解作"明察之甚",形容武王治政如日月朗照四方。钟鼓、磬莞的乐器意象构成听觉盛宴,"喤喤""将将"的叠词运用,令祭祀的庄严声浪穿透三千年时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指出,这些拟声词"非仅状其声,实写神灵降鉴之威仪"。

情感的层递与升华
开篇的肃穆追思渐次转为欢欣的现世祝福。"降福穰穰"与"降福简简"形成复沓咏叹,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如见黍稷流脂,神人共醉之象"。末句"福禄来反"以循环往复之意,暗合《周易》"无往不复"的哲学,体现周人"以德配天"的信仰。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此诗"由历史敬畏升华为宗教愉悦,展现周初特有的理性狂欢"。

礼乐文明的微言大义
诗中"威仪反反"四字堪称诗眼,郑玄笺注:"反反,慎重也。"这种充满节制感的庄严,正是周礼"乐而不淫"精神的体现。现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强调:"钟鼓与德政、醉饱与福禄的意象并置,揭示周人将物质丰收与道德教化视为天命一体的两面。"全诗最终超越个体颂赞,成为周代"敬天保民"政治伦理的诗性表达。

点评

《周颂·执竞》如青铜鼎上凝结的礼乐之光,以铿锵韵律镌刻着周王朝的赫赫功业。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道:"'执竞'二字已括尽一篇大旨,非强武不能成此大业,非大业不足显此威仪。"此语恰似金石相击,道出诗中雄浑气魄。

"钟鼓喤喤,磬莞将将"之句,令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赞叹:"三代气象尽在此十字中,其声如闻,其仪如见。"那绵延不绝的雅乐回响,恰是"以声写德"的至高境界,仿佛青铜编钟的颤音穿透三千年时光而来。

而诗中"降福穰穰""福禄来反"的反复咏唱,引得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妙解:"此非徒夸祭祀之盛,实乃以酒食之馨香作天人交感之媒。"那些流转在钟鼎彝器间的祝福,正是先民对"德福一致"的朴素信仰。

全篇如青铜纹饰般层叠递进,明代学者孙鑛在《批评诗经》中以"斤斤其明"四字作喻:"如日月之光照彻庙堂,一字千钧。"这种光明峻烈的美学特质,正是周人以礼乐文明驯服暴烈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