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振鹭

2025年07月05日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佚名

译文

振鹭于飞
白鹭展翅翩翩飞
于彼西雍
在那西边的水泽旁
我客戾止
尊贵的客人已到来
亦有斯容
同样有这般高洁的仪态
在彼无恶
在彼处无人厌弃
在此无斁
在此地也无人厌倦
庶几夙夜
但愿能日夜勤勉
以永终誉
将美名永远传扬

词语注释

振鹭(zhèn lù):振翅飞翔的白鹭
戾止(lì zhǐ):到来。戾,到达;止,句末语气词
斁(yì):厌倦
庶几(shù jī):表示希望
夙夜(sù yè):早晚,指勤勉不懈

创作背景

周颂·振鹭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振鹭》出自《诗经·周颂》,当为西周初年宗庙祭祀乐歌。据《毛诗序》载:"《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所指乃夏商遗民——杞、宋诸侯参与周王室祭祀的庄严场景。青铜器铭文与《尚书》记载相佐证,周公"制礼作乐"时特别注重对前朝遗民的礼遇,此诗正是"兴灭继绝"政治智慧的文学呈现。

意象溯源

诗中"振鹭"意象极具深意:

  • 白色象征:鹭鸟通体洁白,暗喻来宾品德纯正,《礼记·明堂位》有"夏后氏骆马黑鬣,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的记载,白色在商代祭祀中本为崇高之色。
  • 飞翔姿态:"于飞"的动态描写,与殷商甲骨文中"王占曰:吉,凤(风)归,其御"的鸟形占卜形成跨时空呼应,将宗教仪典升华为诗意画面。

礼制印证

"我客戾止"一句折射周代宾礼制度:

  • 《周礼·春官》载:"以宾礼亲邦国",杞、宋国君作为"三恪"(周封黄帝、尧、舜之后为三恪)出席助祭,青铜器《大盂鼎》铭文"唯殷边侯田(甸)越殷正百辟,率肆于酒"可反证周人对前朝贵族饮酒礼的严格规范。
  • "在彼无恶"的赞颂,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的记载互为表里,体现"兴灭国,继绝世"的儒家政治伦理雏形。

文学价值

此篇以14字勾勒出宏大历史转型期的微妙平衡:

  1. 空间建构:"西雍"(西周辟雍)与"彼""此"的方位对应,暗合《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化思想
  2. 时间维度:"夙夜"既指祭祀时辰,又隐喻周人"日夜匪解"的忧患意识,与何尊铭文"唯王恭德裕天"的治国理念相通

诗末"永终誉"三字,恰如青铜编钟的袅袅余音,将那个"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大雅·文王》)的时代风云,凝练为永恒的诗性记忆。

赏析

《周颂·振鹭》以白鹭起兴,构建了一幅纯净而庄重的礼乐画卷。振翅的白鹭飞向西雍水畔,其洁白羽翼与翩跹姿态,被诗人巧妙转化为对宾客德行的礼赞——"我客戾止,亦有斯容"。这种以自然意象喻人的手法,既延续了《诗经》"比兴"传统,又赋予礼仪场景以诗意的灵动。

意象的深层象征
白鹭在先秦文化中具有多重意蕴:其一,其"洁白之姿"象征宾客品性的高洁,如朱熹《诗集传》所言:"鹭,洁白之物,以喻客之容貌修整也";其二,其群飞有序的姿态暗合礼乐秩序,王国维《观堂集林》指出"周人尚白,鹭羽为舞具",揭示鸟羽与周代祭祀乐舞的关联。诗中"西雍"作为辟雍学宫代称,更将自然意象提升至礼乐教化的高度。

情感的递进表达
诗歌情感呈现三重升华:由视觉之美("振鹭于飞")到人格赞美("亦有斯容"),再至政治理想("庶几夙夜")。"在彼无恶,在此无斁"二句,陈奂《诗毛氏传疏》释为"在彼国无人怨恶,在此国无人厌斁",既体现待客之道,又暗含对和谐政治的期许。末句"以永终誉"的祈愿,使全诗从具体场景升华为永恒的精神追求。

礼乐精神的诗意呈现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气象发皇,词义高浑",准确捕捉到其融合仪式性与艺术性的特质。诗中白鹭意象的运用,既符合《周颂》"美盛德之形容"的创作主旨,又通过"飞"的动态美打破了颂诗常有的板滞感。这种"寓教于美"的表达方式,正是周代"礼乐相济"思想的生动体现。

点评

《周颂·振鹭》以翩然白鹭起兴,寥寥数语勾勒出"有客戾止"的雍容气象。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全篇只三十字,而仪容之盛,德望之隆,与夫来朝之庆幸,莫不曲曲绘出",道出此诗"以少总多"的笔法精妙。

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点明其礼乐深意:"'在彼无恶,在此无斁'二语,实周人待诸侯之仪轨,所谓'柔远能迩'者,尽在此鹭羽振振之间矣。"诗中白鹭既是兴象,亦为喻体——钱钟书《管锥编》称其"取譬禽鸟,而德行自现",正如"振鹭"之洁白羽翼,暗喻来客"庶几夙夜"的勤勉德操。

当代学者傅道彬在《诗可以观》中特别激赏末句"以永终誉":"此'誉'非虚声,乃德音。周人以六艺教国子,而'颂'居其一,《振鹭》之妙,正在用羽仪之舞容,演天地之秩序。"全诗正如振翅白鹭,在简净文字间划出永恒的道德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