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柳絮纷扬如雪,太庙的金顶在晨光中流转着庄严的辉光。当《享太庙乐章·大和舞》的编钟声穿透三重殿宇时,我们仿佛看见唐肃宗李亨正凝视着丹陵方向——那里埋葬着他力挽狂澜的父亲玄宗,更埋葬着那个曾经破碎又重圆的盛唐旧梦。
"退居江水"四字浸透着天宝十五载的仓皇,马嵬坡的梨花犹带血痕,剑阁的夜雨仍滴答着《霓裳》的残调。而"郁起丹陵"却陡然转折,恰似灵武即位时那面重振的龙旗,史书工笔记载肃宗"收兵彭原,率羸师至凤翔",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硬生生辟出一条中兴之路。太常寺的乐工们以磬管摹写这段跌宕,将平叛的鼓角声化入清庙雅乐,遂成就这阙兼有沧桑与雄浑的祭祀舞曲。
三献礼中的"鸣球香瓒"最是耐人寻味,《旧唐书·音乐志》载肃宗朝重制礼器时,特命以蓝田玉新造鸣球,其声"清越如裂帛",暗合《尚书》"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治世意象。而"大糦是承"的祭辞,实则引自《诗经·商颂》,太常博士们刻意选用这商周革命时的典故,恰似为"龙图友及,骏命恭膺"作注——正如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所释:"王者受命,必承衰乱之后"。
当舞佾生执羽籥演绎这段乐章时,他们的每一步回旋都踏在历史的经纬线上。开元天宝的鎏金岁月与至德乾元的重整山河,最终都凝结为太庙祭台上那缕袅袅上升的香烟,在"朝章中兴"的祝颂声里,完成对盛唐遗产最庄严的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