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汤汤,竹影婆娑。在《国风·卫风·淇奥》的悠远吟唱中,我们仿佛看见西周至春秋时期卫国的文明之光。据《毛诗序》载,此诗乃"美武公之德",那位辅佐周平王东迁的卫武公,九十五岁犹箴儆于国,其德如玉圭如白锡,经岁月琢磨而愈见光华。
历史的长卷徐徐展开:卫国故地淇水之滨,绿竹终年苍翠,《水经注》载"淇水出隆虑,东南流经淇县",这片丰饶水土滋养出以竹喻德的审美意象。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暗合《礼记·大学》"道学""自修"之理,与青铜时代"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的工艺精神相辉映。
三章复沓间,君子形象渐次丰满:首章以切磋喻学问,次章以"琇莹""如星"状威仪,末章"金锡圭璧"喻品性。尤其"善戏谑兮"一句,透露出先秦贵族"威而不猛"的中和之美,恰如《左传》载卫武公"自儆于朝"时"倚几有诵"的风雅。
竹影摇荡千年,这首诞生于黄河流域的颂歌,将青铜时代的礼乐精神凝铸成永恒的君子图腾。每一片竹简般的诗句,都在传唱着华夏文明对"有斐君子"最古典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