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商颂·那

2025年07月05日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佚名

译文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多么美好啊!摆好我们的鞉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鼓声洪亮和谐,娱乐我们功业显赫的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商汤的后裔祷告神明,赐予我们福禄与成功。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鞉鼓声深沉,管乐声清亮。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乐声和谐又平稳,配合着玉磬的节奏。
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啊,显赫的商汤子孙!你们的乐声庄严肃穆。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大鼓与钟鼓齐鸣,万舞场面盛大。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我们迎来尊贵的宾客,大家无不欢欣喜悦。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自古以来,先民们就有这样的礼仪。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早晚温文恭敬,办事严谨认真。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神灵光临我们的祭祀,这是商汤子孙的奉献。

词语注释

猗与那与(yī yú nuó yú):赞叹词,表示美好、盛大。
鞉鼓(táo gǔ):一种古代的小鼓。
衎(kàn):娱乐,使快乐。
奏假(zòu gé):祷告神明。
嘒嘒(huì huì):形容管乐声清亮。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石或玉制成。
庸鼓(yōng gǔ):大鼓。
斁(yì):盛大。
万舞(wàn wǔ):古代一种大型舞蹈。
奕(yì):盛大。
夷怿(yí yì):喜悦,愉快。
恪(kè):恭敬,谨慎。
烝尝(zhēng cháng):冬祭和秋祭,泛指祭祀。

创作背景

商颂·那,这首承载着殷商祭祀荣光的诗篇,诞生于青铜器与礼乐交辉的王朝盛景中。当考古的洛阳铲叩开殷墟的土层,那些镌刻在甲骨上的"大濩之乐"铭文,正与诗中"庸鼓有斁,万舞有奕"的华彩乐章遥相呼应。

据《毛诗正义》所载,此乃殷商后裔在宋国祭祀成汤的礼乐遗响。青铜鞉鼓在祭祀坑中出土的实物,印证着"置我鞉鼓"并非虚笔——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蟒皮鼓腔,仍带着三千年前雷音震荡的余韵。而"嘒嘒管声"的描写,恰与《周礼·春官》记载的"龠师掌教国子舞羽吹龠"形成跨时空的和鸣。

诗中反复咏叹的"汤孙",或许正指向微子启建立的宋国。当周人以"兴灭继绝"为名保留商祀时,那些曾在甲骨卜辞中主持"彡祭"的贞人们,将古老的祭仪凝练成诗行。"温恭朝夕"的礼器陈设,与殷墟祭祀坑中整齐排列的青铜觚爵形成互文,让我们看见"执事有恪"的祭司们如何在獬豸纹章服间进退周旋。

最动人的是"万舞有奕"的鲜活画面,殷商青铜钺上铸刻的羽人踏鼓纹样,恰似这句诗的视觉注解。那些曾在《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殷人尚声"传统,通过"穆穆厥声"的韵律穿越时空,在《诗经》的简牍间继续跳动着祭祀的脉搏。

赏析

《商颂·那》是《诗经》中商朝后裔祭祀成汤的乐歌,全篇以庄严热烈的祭祀场景为核心,通过丰富的音乐意象与虔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商人对祖先功业的追思与礼赞。

一、音乐意象的礼乐之美 诗中"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构成宏大的听觉画卷,程俊英《诗经注析》指出:"'渊渊'状鼓声深沉,'嘒嘒'摹管声清越,金石之声相和,正是《礼记》所谓'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的礼乐精神。"这种音效层次递进——从简简鼓声到管磬和鸣,最终"庸鼓有斁"达到高潮,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由独奏而协奏,由平缓而激昂,如见三代庙堂乐舞之盛。"

二、情感表达的虔敬之思 "衎我烈祖"与"绥我思成"二句,朱熹《诗集传》释为:"乐其祖考,而安享其成。"祭祀者通过音乐与祖先建立精神联结,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强调"汤孙奏假"中"假"字的精妙:"此假字当训'至',谓以乐感格祖考来临。"诗中反复出现的"汤孙"称谓,体现着血脉传承的庄严,陈子展《诗经直解》谓之:"连呼'汤孙',如闻主祭者哽咽叩首,孝思溢于言表。"

三、历史意识的永恒回响 末章"自古在昔"将仪式置于时间长河,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此:"溯先民旧典,明祭祀非一时之礼,乃亘古之道。""温恭朝夕"的仪态描写,被王国维《观堂集林》引申为:"商人之恪守礼制,正在日常恭敬中见永恒。"最终"汤孙之将"的结句,钱钟书《管锥编》评为:"以奉献祭品收束全篇,如青铜器铭文般庄重有力,完成从仪式到精神的升华。"

全诗如一组青铜编钟,每个意象都散发着宗周礼乐文化的辉光。现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总结道:"《那》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殷商祭祀仪轨,更在于展现了中国文化'慎终追远'的集体记忆方式——用最美的艺术形式,传递最深的族群情感。"

点评

《商颂·那》作为殷商后裔祭祀成汤的乐歌,其庄严典雅的庙堂气象历来为学者所重。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赞叹:"《那》之音节宏阔,如闻殷人鞉鼓渊渊,犹见万舞奕奕,此商周庙乐之殊相也。"诗中"猗与那与"的咏叹起调,被钱钟书《管锥编》评为"虚字传神,如见巫祝降神时摇曳之态"。

朱熹《诗集传》特别指出:"'衎我烈祖'三句,写主祭者精诚格天,祖考来格之状,非亲历宗庙者不能道。"而"庸鼓有斁,万舞有奕"的描写,方玉润《诗经原始》称其"绘声绘影,令三千年前钟鼓管磬交作之景,如在目前"。末章"温恭朝夕"等句,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透露出殷商遗民在周代犹恪守礼制的文化坚守"。

近人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的评点尤为精辟:"《那》实为巫舞仪式的文字化石,'嘒嘒管声'与'依我磬声'的描写,保存着原始宗教中音乐通神的珍贵记忆。"全诗将祭祀的仪轨、音乐的节奏与情感的虔敬熔铸为一,堪称庙堂文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