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周南·汝坟

2025年07月05日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佚名

译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沿着汝水的大堤,砍伐那树枝和树干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没有见到心上人,忧愁如饥似渴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沿着汝水的大堤,砍伐那新生的枝条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终于见到心上人,他没有远离我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鲂鱼尾巴红似火,王室动荡如火烧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即使动荡如火烧,父母仍在近旁

词语注释

惄(nì):忧愁,忧思
调(zhōu)饥:形容饥饿感,比喻思念之苦
肄(yì):新生的枝条
赪(chēng):红色
孔(kǒng):非常,很
迩(ěr):近

创作背景

国风·周南·汝坟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歌

《汝坟》诞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动荡岁月,彼时周王室渐衰,诸侯征伐不休。汝水之畔的这片土地,既是周南地区的文明摇篮,也是兵戈铁马践踏的边陲。历史学者考证,此诗或作于周平王东迁洛邑(前770年)前后,那个"王室如毁"的时代正在诗行间投下长长的阴影。

双重隐喻的生存图景

"伐其条枚"的劳作场景,实则是周代"斧斤以时入山林"生态智慧的写照。考古发现显示,汝河流域的薪樵经济支撑着宗法社会的基本运转,而诗中女子执斧斫枝的身影,恰似《诗经》时代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生动切片。那"惄如调饥"的焦灼,既是对夫君的思念,更是对生存本能的诗意表达。

政治风暴中的微末爱情

"鲂鱼赪尾"的意象暗合《周易·剥卦》"贯鱼以宫人宠"的隐喻,暗示着王室衰微如鱼之病尾。湖北荆州出土的楚简记载"周室既卑",与诗中"如毁"的朝局形成互文。而"父母孔迩"的结句,透露出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普通百姓只能将伦理亲情作为最后的庇护所——这种将政治灾难与家庭伦理并置的写法,开创了中国诗歌"国事家情"的双重书写传统。

文化地理的基因编码

清华简《系年》揭示汝水流域乃周文化南渐的重要通道,诗中"遵彼汝坟"的反复吟唱,实则是将地理坐标转化为文化记忆。那河堤上被砍伐后又新生的枝条("条肄"),恰似华夏文明在战火中生生不息的隐喻,让这首看似质朴的民歌,最终升华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赏析

《国风·周南·汝坟》以朴素的语言构筑起一幅情感深邃的画卷。诗中的"汝坟"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实指汝水堤岸,又隐喻着生命与思念的边界。汉代郑玄在《毛诗笺注》中特别点出"伐其条枚"的象征意义:"条枚为新生之枝,妇人伐薪,实乃劳苦之状",这种日常劳作场景下掩藏着灼热的情感张力。

"惄如调饥"四字堪称千古绝唱。宋代朱熹《诗集传》阐释道:"调饥者,朝饥也,以喻思念之切如饥渴之难耐"。将未见君子的焦灼比作晨起空腹的生理反应,这种通感手法让抽象的情感有了血肉温度。而当"既见君子"时,"不我遐弃"的转瞬释然,形成了如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言的"忧喜顿挫之妙",展现了先秦民歌特有的情感直白之美。

第二章"鲂鱼赪尾"的意象尤为精警。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考据:"鱼劳则尾赤,以喻王室政酷如火"。这个看似突兀的比喻,实则完成了从私情到时政的升华。近人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独具慧眼地指出:"'父母孔迩'句实为全诗点睛,将家国忧思与伦常牵挂绾合为一"。乱世中的小人物,既忧心王室动荡如烈火焚毁(如毁),又不敢忘近在咫尺的父母需奉养,这种撕裂感赋予诗歌惊人的现实厚度。

全诗三章层层递进,从个人相思到家国忧思,最终回归人伦常情。清代王夫之《诗经稗疏》盛赞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那些在汝水边砍伐枝条的身影,那些因思念而饥渴的心灵,最终都化作中国诗歌长河中最动人的涟漪,让三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触摸到那份温热的情感脉动。

点评

《汝坟》一诗,以朴素之语道尽人间至情,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语)。其首章"惄如调饥"四字,王夫之《姜斋诗话》评为:"饥渴之喻,直抉心髓,较之'辗转反侧'更见焦灼"。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谓:"'伐条枚''伐条肄'非写劳役,乃以斧斤斫木之声,暗喻相思摧折肝肠"。

次章"不我遐弃"一语,钱钟书《管锥编》解为:"既见之喜,翻作患得患失之疑,正莎士比亚所谓'最甜的蜜糖,终有腻人的滋味'"。而末章"鲂鱼赪尾"之喻,闻一多《风诗类钞》独具只眼:"鱼尾赤红,非止状王室苛政,实暗写思妇目泣血之态,双关之妙,堪称《诗经》比兴之绝唱"。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总评此诗:"三章层层转进,由思而怨,由怨而惧,将乱世儿女情长写得如闻其声。末句'父母孔迩'五字,吴闿生《诗义会通》赞为'悬崖勒马之笔,温柔敦厚之旨尽现',道出诗人虽处'王室如毁'之世,犹守人伦根本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