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风》出自《诗经·桧风》,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桧国将亡之际。据《毛诗序》载:"《匪风》,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桧国地处今河南密县一带,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桧国亦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诗中"匪风发兮,匪车偈兮"以骤起的狂风与疾驰的兵车起兴,暗喻动荡时局。考古发现显示,春秋战车轨距普遍加宽,与"偈"(疾驰)之态相合,折射出战争频仍的社会现实。"顾瞻周道"之"周道"实指连接宗周与成周的官道,《左传》载此道"平坦如砥",而今诗人眼中却布满离乱尘埃。
末章"谁能亨鱼"暗用《周易》"鼎折足"典故,以破釜喻国运衰败。1975年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鬶,其形制与诗中"釜鬵"相类,暗示礼器沦为民用,礼崩乐坏之象。结句"怀之好音"与清华简《系年》所载"桧人西迁"史实呼应,流露出流亡贵族对故土的眷恋。
全诗以风烟迷离之笔,将个人忧思熔铸于时代剧变之中,如郑玄笺注所言:"见风动而车驰,思周道之兴,忧王室之衰也。"那回旋在周道上的尘埃,终成桧国最后的诗性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