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豳风·破斧

2025年07月05日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佚名

译文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我的斧头已经破损,我的斨也残缺不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周公东征平乱,四方诸侯因此安定。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可怜我们这些人啊,总算还能勉强生存。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我的斧头已经破损,我的锜也残缺不全。
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周公东征平乱,四方诸侯因此归顺。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可怜我们这些人啊,总算还能得到些许安慰。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我的斧头已经破损,我的銶也残缺不全。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周公东征平乱,四方诸侯因此稳固。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可怜我们这些人啊,总算还能得到些许安宁。

词语注释

斨(qiāng):古代一种方孔的斧子。
皇:通“惶”,此处指安定。
将(jiāng):勉强生存。
锜(qí):古代一种有齿的农具。
吪(é):感化,归顺。
嘉:美好,此处指安慰。
銶(qiú):古代一种凿子类的工具。
遒(qiú):稳固,安定。
休:安宁,吉祥。

创作背景

诗词国风·豳风·破斧的创作背景

当青铜斧钺的刃口在烽烟中卷曲,当豳地的风裹挟着铁锈与血痕低吟,《破斧》的篇章便从周初动荡的土壤里生长出来。这是镌刻在《诗经·国风》中的一道伤痕,映照着公元前十一世纪那场震动东方的军事征伐——周公东征

一、历史烽烟中的创作语境

周武王克商后不久,管叔、蔡叔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诸国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据《尚书·金縢》记载,周公旦"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这场历时三年的平叛战争,成为《破斧》最厚重的历史注脚。青铜器"小臣单觯"铭文中的"王后厈克商",与诗中"四国是皇(惶)"的记载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东方诸国(徐、奄、熊、盈等)在周师铁蹄下的战栗。

二、器物叙事中的战争记忆

诗中反复出现的斧、斨、锜、銶,不仅是征人手中的兵器,更是周代军事制度的活化石。考古发现显示,西周早期的青铜斧钺多带有使用痕迹,与"既破""又缺"的描写惊人吻合。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的残缺青铜兵器群,恰似这首战歌在泥土中的回响。这些卷刃折锋的器物,承载着普通士卒"哀我人斯"的集体创伤记忆。

三、双重情感维度的诗性表达

在"四国是遒(驯服)"的赫赫武功背后,诗句流淌着复杂的情感潜流:

  • 雄浑的史诗气度:"周公东征"的反复咏叹,构建出中央王朝的权威叙事
  • 隐秘的个体悲鸣:"亦孔之将(惨)"的哀叹,揭示战争对人性价值的消磨

《毛诗序》所言"美周公也"的官方解读,与诗中破碎兵器的意象形成微妙张力。这种集体记忆与个人体验的交织,使《破斧》成为青铜时代最早的"反战文学"标本之一。

四、文化基因的传承密码

从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的占卜甲骨,到清华简《系年》记载的"周公立七年",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不断印证着这首诗的史诗价值。那些残缺的兵器最终化作文字,在《诗经》的竹简上重新长出锋刃,刺穿三千年的时光,让我们依然能触摸到那个铁血时代的温度与震颤。

赏析

《豳风·破斧》以破损的兵器起兴,在斑驳的斧斨意象中,展开了周初东征的壮阔图景。斧斨的残缺不仅是战具的损毁,更是征人生命的隐喻——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三章叠唱'破斧''缺斨',实为征人以身代器的悲壮写照"。这些带着豁口的兵器,承载着战士"哀我人斯"的集体叹息。

诗中"四国是皇/吪/遒"的递进式咏叹,展现了周公东征的三种教化力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读:"皇者匡正,吪者感化,遒者凝聚,三词勾勒出武力征伐到文明教化的升华"。征伐不再是血腥的屠戮,而成为"亦孔之嘉"的文明传播,这种战争观的升华令人想起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理想。

在情感表达上,方玉润《诗经原始》特别赞赏其"哀而不伤"的节制:"'孔将''孔嘉''孔休'三叹,于悲怆中见庄严,于牺牲中见崇高"。破损的斧斨与"四国"的安定形成张力,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以个人器物之残,换天下礼乐之完,此乃周人独有的历史辩证法"。

全诗三章重章叠句,却通过锜、銶等兵器的细微变化,暗示战争进程的推进。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注意到:"从斨(斧柄)到銶(凿器),武器破损愈甚,而'孔休'之叹愈深,可见牺牲与教化的正比关系"。这种精巧的意象编排,使简单的复沓具有史诗般的厚重感。

点评

《豳风·破斧》以残损的兵刃为意象,展开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三章叠咏,如闻锻铁之声,铮铮然带血泪。"斧斨之破缺,恰似征人身心的残缺,却折射出周初平定管蔡之乱的时代创伤。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独见深刻:"'哀我人斯'一句,乃全诗诗眼。所谓'孔将''孔嘉''孔休',实以反语写征夫内心之剧痛。"诗中反复出现的"四国是皇(吪/遒)",在整齐的复沓中形成沉重节奏,王国维《人间词话》谓之"如闻丧钟,声声催人心肝"。

陈子展《诗经直解》点出其艺术特质:"三章递进,由兵器的残损到邦国的臣服,终归于人性的哀鸣。破斧缺斨,实乃破碎山河之象征。"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使这首短诗承载了史诗般的厚重感。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特别强调其情感张力:"'亦孔之将'的叹息,表面颂美而内里悲凉,与《东山》遥相呼应,共同构成周初战争诗歌的双璧。"诗中兵器意象的递变(斨→锜→銶),暗示着战争旷日持久,而"哀我人斯"的重复咏叹,则让三千年前的征人之痛穿透时光,至今读来犹令人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