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鹿鸣

2025年07月05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佚名

译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野鹿呦呦鸣叫,吃着野外的蒿草。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尊贵的客人,弹瑟吹笙来欢迎。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吹笙振动簧片,献上满筐的礼物。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人们对我友善,指引我大道方向。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野鹿呦呦鸣叫,吃着野外的青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我有尊贵的客人,德行光辉显耀。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待民宽厚不轻佻,君子效仿的榜样。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我有美酒佳酿,宴请宾客共欢畅。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野鹿呦呦鸣叫,吃着野外的黄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我有尊贵的客人,弹瑟抚琴相和。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弹瑟抚琴,欢乐又尽兴。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我有美酒佳酿,用来愉悦宾客的心。

词语注释

呦呦(yōu yōu): 鹿鸣叫的声音。
苹(píng): 一种蒿类植物,即艾蒿。
瑟(sè): 古代弦乐器,二十五弦。
笙(shēng): 古代管乐器,由多根竹管组成。
簧(huáng): 乐器中振动发声的薄片。
承筐是将: 指献上装满礼物的筐子。
周行(zhōu háng): 大路,正道。
蒿(hāo): 青蒿,一种草本植物。
德音孔昭: 德行声誉非常显赫。
视民不恌(tiāo): 对待百姓不轻佻,庄重宽厚。
旨酒: 美酒。
式燕以敖: 宴饮欢乐。式,语气助词;燕,同“宴”;敖,同“遨”,游乐。
芩(qín): 黄芩,一种草本植物。
湛(dān): 深厚,这里指尽兴。

创作背景

小雅·鹿鸣创作背景

礼乐文明的光辉剪影

当青铜编钟的余韵还萦绕在宗庙的梁柱间,《鹿鸣》的雅乐便从西周贵族宴飨的殿堂流淌而出。据《仪礼·乡饮酒礼》记载,这首收录于《诗经·小雅》的宴饮诗,实为周代"燕礼"的仪式乐章,其诞生可追溯至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的成康盛世。那些镌刻在青铜器上的"对扬王休"铭文,恰与诗中"承筐是将"的献礼场景遥相呼应。

政治智慧的温柔表达

在分封制的星空下,周人以酒醴为银河,以礼乐为纽带。历史学家杨宽在《西周史》中指出,此诗通过"呦呦鹿鸣"的起兴,暗喻着封建领主对贤才的渴慕——正如鹿群以鸣声召唤同伴,君主亦以礼乐召唤四方俊彦。《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晋国大夫祁奚"建一官而三物成",正是这种"德音孔昭"政治伦理的生动实践。

宗周精神的诗意呈现

考古发现的西周虢国墓地乐器组合(瑟、笙、琴俱全),为"鼓瑟吹笙"提供了实物佐证。而清华简《耆夜》篇记载的周公饮酒歌诗,更揭示了宴饮赋诗如何成为维系宗法制度的润滑剂。诗中反复咏叹的"旨酒",实则是周人"酒以成礼"(《礼记·乐记》)的文明密码,那盛满醴酒的兕觥里,荡漾着"和乐且湛"的天下秩序。

正如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所言:"《鹿鸣》之诗,盖周初君臣燕乐相警以成其德者。"在这幅以礼乐为经纬的锦绣中,我们仍能听见三千年前鹿鸣呦呦的回响——那是华夏文明最早的精神共契。

赏析

《小雅·鹿鸣》如一幅用声音与意象织就的锦缎,以"呦呦鹿鸣"起兴,将自然生灵的和谐鸣叫与人间宴饮的礼乐交融,构建出先秦时代最动人的宾主相欢图景。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宾主绸缪,情意恳挚,读之如闻春山鹿呦,如见琴瑟交觞",道出了这首诗跨越千年的感染力。

意象的递进之美
诗中"苹""蒿""芩"三种植物的变换,暗合宴饮的时序流转。朱熹《诗集传》指出:"苹,陆生;蒿,青蒿;芩,草之高者",草木由低到高的生长态势,恰似宴席间逐渐升温的情感。而鹿鸣意象的三次重现,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美,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重章叠句如波纹荡漾,鹿鸣之声贯穿始终,成为自然与人文共鸣的韵律基线"。

礼乐中的情感温度
"鼓瑟吹笙""鼓瑟鼓琴"的乐声描写,揭示周代"以乐成礼"的文化内核。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强调:"《鹿鸣》之瑟笙,非徒悦耳,实为道德之音"。诗中"德音孔昭"与"视民不恌"的转折,将宴饮提升至道德教化层面,印证了《毛诗序》"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的礼乐精神。

宴饮哲学的深层表达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为:"宾主以正道相勖勉"。这使全诗超越普通宴饮诗,成为周代贵族交往准则的诗意呈现。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揭示:"旨酒与德音并重,燕乐与教化共存,展现了中国宴饮文化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末章"和乐且湛"四字,堪称全诗点睛之笔。程俊英《诗经译注》评此句:"'湛'字深得酒酣耳热之态,却又含蓄不露,正是《诗经》'温柔敦厚'诗教的完美体现"。那鹿鸣与琴瑟的余韵,至今仍在诉说着华夏文明中宾主相得的理想境界。

点评

《小雅·鹿鸣》如一幅以音律为笔墨的宴乐图卷,朱熹于《诗集传》中评曰:"此燕飨宾客之诗也。"其声呦呦然,自荒野苹蒿间升起,化作琴瑟笙簧的雅音,终成华夏礼乐文明最温润的玉璧。

王夫之《诗经稗疏》点出其精神内核:"'示我周行'者,非徒饮食相欢,实欲以嘉言匡君也。"诗中"承筐是将"的礼器与"德音孔昭"的训诫相映,使宴饮超脱口腹之欲,升华为道德教化的仪式。那反复咏叹的鹿鸣,在方玉润《诗经原始》看来正是精妙比兴:"鹿得苹蒿,呦呦相呼,犹君得嘉宾,诚信相召。"自然物象与人文礼制在此浑然一体。

吴闿生《诗义会通》特别激赏其音乐性:"三章叠奏,如清泉叠浪,末章'和乐且湛'四字,乃通篇之眼。"当琴瑟之音与旨酒之香交融,恰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周代贵族非徒以酒乐娱宾,实欲'以燕乐嘉宾之心',此先秦礼乐政治之精微处。"那穿越三千年的鹿鸣声,至今仍回荡在中华文明的血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