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郑风·遵大路

2025年07月05日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佚名

译文

遵大路兮
沿着大路走啊
掺执子之祛兮
紧紧拉住你的袖口啊
无我恶兮
不要嫌弃我啊
不寁故也
别这么快就疏远故人啊
遵大路兮
沿着大路走啊
掺执子之手兮
紧紧握住你的手啊
无我魗兮
不要厌恶我啊
不寁好也
别这么快就抛弃旧好啊

词语注释

掺(shǎn):执,拉住
祛(qū):袖口
寁(zǎn):快速,匆忙
魗(chǒu):同“丑”,厌恶

创作背景

国风·郑风·遵大路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郑国的官道上尘土轻扬,车轮碾过周道的声音惊起道旁雉鸠。这首诞生于春秋早期的短歌,恰似青铜酒爵中晃动的醴酒,倒映着宗法制渐趋瓦解时的人间悲欢。

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国七穆争权之际,大夫们"朝而不夕"的背德之行屡见。诗中"无我恶兮,不寁故也"的哀恳,或折射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以礼自持者"对旧谊的珍视。那执袖相留的手,既可能牵系着政治同盟的情谊,亦可能是贵族男女在礼崩乐坏之际最后的克制——班固《汉书·地理志》称郑地"土狭而险,山居谷汲",其民"亟于朝会",这种生存压力催生了既重实际又不失浪漫的抒情方式。

考古发现的郑国编钟纹饰中,蟠虺纹与云雷纹交错缠绕,恰似诗中"遵大路"与"执子手"的意象叠合。清华简《系年》揭示的郑国东迁史,更让"不寁好也"的叹息平添几分流亡贵族对旧秩序的追怀。那大路或许正是连接新郑与故地的周道,车辙里沉淀着姬姓诸侯对西周礼乐文明的最后守望。

当青铜器上的铭文逐渐被简帛取代,这首保存在《诗经》中的短章,依然回荡着春秋时代特有的温厚与怅惘——那是礼乐文明黄昏时分,君子们用诗教守护的最后体面。

赏析

《国风·郑风·遵大路》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极具动态感的情感挽留图景。诗中"遵大路"的意象,既是具体的行为场景,又暗喻人生道路的分岔,朱熹《诗集传》评此"赋其事以起兴",正道出其中虚实相生的艺术匠心。

"掺执子之祛兮"与"掺执子之手兮"的递进描写,展现了从衣袖到手掌的肢体接触变化,程俊英《诗经译注》指出这种"由疏到亲的肢体语言,折射出挽留者愈发急切的心理状态"。衣袖的牵扯尚存礼节距离,而直接握手的动作则突破了礼制约束,将情感张力推向高潮。这种肢体语言的演变,与《诗经》中常见的"重章叠句"手法相呼应,形成情感表达的复沓之美。

诗中"无我恶兮""无我魗兮"的恳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为"勿以我为丑恶",揭示出先秦时期独特的爱情心理。这种自卑式表白,与《卫风·氓》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爱情关系中弱势一方的忐忑。方玉润《诗经原始》特别赞赏此诗"语虽浅而意弥深",正是对这种复杂微妙的恋爱心理的精准把握。

末句"不寁故也""不寁好也"的辩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作"不速绝旧情",凸显周代社会对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这种以"故旧之情"为伦理依托的挽留策略,与《小雅·伐木》"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的处世哲学一脉相承,体现《诗经》"温柔敦厚"的审美特质。

全诗通过道路、衣袖、手掌三个核心意象的层层推进,构建出极具戏剧性的情感空间。近人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盛赞此诗"以动作写心理,堪称先秦叙事诗的典范",确为的评。那执袖牵手的瞬间凝固,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经典场景,更在千年后的《古诗十九首》"携手同车归"的吟咏中,获得永恒的艺术回响。

点评

名家点评

《郑风·遵大路》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先秦女子挽留情郎的经典场景,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叹其"只三四语,而缠绵悱恻,情景如绘"。那执袪牵手的动作,恰如钱钟书所言"一'执'字而万种风情",将欲说还休的挽留化作指尖温度。

王夫之《姜斋诗话》特别推重诗中"无我恶兮""无我魗兮"的递进式恳求:"由'恶'至'魗',情愈迫而语愈悲,如闻其声,如见其泣。"两个否定句式形成情感漩涡,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点破此中机杼:"不言'留'而字字是留,不言'情'而句句含情。"

诗中"寁"字的运用尤见功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释此字"含骤绝之意",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延伸道:"这个冷僻字恰似情丝将断未断时那声哽咽,比直白抒情更撼动人心。"而"故"与"好"的对应,被闻一多视为"最古老的爱情辩证法"——前者是岁月沉淀的恩义,后者是初心萌动的美好。

全诗未着一"爱"字,却让朱熹在《诗集传》中写下"郑风多言情,此篇尤为婉至"的评语。其艺术魅力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大路是别离的象征,而紧紧攥住的袖口,却是整个先秦时代最动人的爱情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