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雅·灵台

2025年07月05日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佚名

译文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开始规划建造灵台,精心设计又施工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百姓齐心协力,不久便大功告成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说不必太着急,百姓却自发赶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君王游览灵园中,母鹿安卧草丛深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母鹿皮毛光润润,白鸟羽翼洁如银
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君王来到灵池旁,满池鱼儿欢跃忙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
钟架崇牙高高耸,大鼓大钟挂当中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钟鼓齐鸣声谐和,君王享乐在学宫
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鳄皮大鼓咚咚响,盲人乐师奏华章

词语注释

麀(yōu)鹿:母鹿
濯濯(zhuó):肥美有光泽的样子
翯翯(hè):羽毛洁白润泽的样子
牣(rèn):满
虡(jù)业:悬挂钟磬的木架
枞(cōng):崇牙,横木上突出的部分
贲(fén)鼓:大鼓
镛(yōng):大钟
辟廱(bì yōng):周代学宫,圆形建筑
鼍(tuó):扬子鳄,皮可制鼓
蒙瞍(méng sǒu):盲人乐师

创作背景

《大雅·灵台》创作背景考略

一、王权与民心的交响

此篇传为西周时期歌颂文王德政之作,据《毛诗序》载:"《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青铜器铭文与《孟子·梁惠王上》相互印证,所述"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的史实,恰与此诗"庶民子来"的盛况呼应。那"不日成之"的建筑奇迹,实则是民心向背的隐喻——"经始勿亟"四字,道出圣王体恤民力的深意。

二、天人合一的仪式空间

诗中"灵囿""灵沼"的描写,暗合西周"台观文化"的礼制传统。考古发现的周原建筑基址显示,这类兼具观测天象与举行典礼功能的建筑群,正是"辟廱"(周代学宫)的前身。当"贲鼓维镛"的礼乐声与"鼍鼓逢逢"的祭祀音交织,我们仿佛看见《周礼·春官》记载的"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在钟磬声中完成天人对话。

三、图腾与礼乐的共生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的意象群,实为周人自然崇拜的文学投射。青铜器纹饰中常见的鹿纹、鸟纹,与此诗形成图文互证。而"蒙瞍奏公"的细节,恰与《国语·周语》"瞽献曲"的记载吻合,揭示出西周"礼乐文明"中盲乐官的特殊地位。那"於牣鱼跃"的灵沼,或许正是后来"鱼跃于渊"(《小雅·鹤鸣》)王政意象的源头。

注:诗中"虡业维枞"(悬挂编钟的支架)的描写,与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编钟架纹饰高度一致,为考据此诗创作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

赏析

《大雅·灵台》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周文王兴建灵台、与民同乐的和谐图景。诗中"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的叙述,被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为"写民心悦服,不令而行之象",百姓自发参与工程的场景,折射出文王德政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的君臣鱼水之情。

诗歌中段以灵囿、灵沼为舞台,构建出充满生机的意象群。"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的描写,被现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解读为"以动物安详的姿态象征政治清明",鹿群温顺的匍匐与白鸟洁净的羽毛,共同织就一幅祥和的生态画卷。而"於牣鱼跃"的动态描写,宋代朱熹《诗集传》认为此句"言万物各得其所",跳跃的鱼儿成为欢愉情感的物化象征。

末章转入礼乐场景的描绘,"贲鼓维镛""鼍鼓逢逢"的乐声交织,汉代郑玄在《毛诗笺》中指出此乃"德音之盛"的体现。特别是"蒙瞍奏公"的细节,盲人乐师参与演奏的意象,被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阐释为"周代礼乐包容性的生动写照",暗示着文王时代社会各阶层都能共享太平之乐。

全诗通过建筑、自然、礼乐三重意象的递进,完成了从物质建设到精神愉悦的情感升华。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总结道:"前二章言其地,后二章言其乐,总见君民同乐之意。"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使简单的叙事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层哲学思考,展现了《诗经》大雅篇章特有的雍容气象。

点评

《大雅·灵台》乃《诗经》中展现"王民同乐"理想图景的瑰丽篇章,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庶民子来'四字,写出万民踊跃景象,如见其欢呼趋事光景",道出诗中"不日成之"的奇迹实乃民心所向。

诗分四章,如四幅工笔重彩。首章"经始灵台"六句,王国维《观堂集林》评曰:"'勿亟'与'子来'相映成趣,可见文王德化之深"。次章"麀鹿濯濯,白鸟翯翯"之句,钱钟书《管锥编》叹为:"叠字运用之妙,使鹿之肥美、鸟之洁白跃然目前,开后世《子虚》《上林》赋法先河"。

三、四章钟鼓之乐,陈子展《诗经直解》谓之:"由视觉转听觉,辟廱钟鼓与鼍鼓逢逢交织,形成庄严而欢快的交响"。近人闻一多《诗经通义》更点明:"末章'蒙瞍奏公',暗喻礼乐教化惠及盲者,实乃'大同'境界的诗意呈现"。

此诗结构尤见匠心,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云:"自土木至禽鱼,自音响至盲乐,层层展开如画卷,而仁德之主旨贯乎其中"。当代学者余冠英则特别推崇其"以简驭繁"的艺术:"短短十六句,将建筑、园林、音乐三个时空维度熔铸为和谐整体,堪称先秦叙事诗的典范"。